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
乔红伟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0.引言
本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传统管理思维定式,首次从机制系统论视角解构博物馆场域的参与链断裂问题,所提出的架构不仅直指当前治理痛点,更为重构保护共同体提供可复制的制度样本,对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具有紧迫现实意义。
1.博物馆场域中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参与主体认知与能力困境
第一,公众普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涵存在认知偏差,将参与行为狭隘理解为参观活动或捐赠行为,未能建立对预防性保护、修复技术、价值阐释等专业维度的基础认知,导致参与目标与保护需求脱节[1]。第二,参与主体的能力结构呈现显著失衡,普通公众虽具保护热情,但缺乏文物材质识别、环境监测操作、历史文献解读等必要技能,难以实质性介入技术性保护环节。
.2 参与制度与流程规范缺失
第一,机构内部缺乏战略级制度设计,多数博物馆参与活动呈碎片化状态,既无与藏品管理、修复研究等核心业务的衔接机制,亦未设立跨部门协调的专职岗位[2]。第二,责任追溯机制断裂,参与过程普遍缺失书面记录和流程归档,公众无从知晓意见处理进展。更严重的是未建立投诉复议程序,当参与者权益受损或建议未被合理采信时,缺乏法定申诉救济通道。
1.3 参与渠道与互动平台建设不足
第一,线下实体平台呈现碎片化状态,社区博物馆多局限于静态展览,未开辟保护实践专区。遗产工作站缺乏可操作的互动装置,无法支持公众体验基础保护技术。而"公众开放日"等活动频次低且流程僵化,参与者仅能被动观摩[3]。第二,数字化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多数博物馆官网未开设"保护参与"专属入口,移动端应用缺失文物监测数据上报、修缮方案评议等核心功能。既有的线上意见箱沦为信息"黑洞",无标准化响应时限和处理流程。
1.4 资源保障与支撑体系薄弱
第一,资金保障结构性缺失,博物馆年度预算极少单列公众参与科目,保护项目经费中公众赋能板块占比不足。社会筹资渠道单一,缺乏企业-公众联动的"保护资金池"设计,众筹项目仅限器物修复而排斥能力建设类需求[4]。第二,专业化人力严重匮乏,场馆普遍未设公众参与专岗,现有馆员缺乏项目策划与冲突协调能力。外部专家资源调用随意性强,未建立保护导师的聘任标准和责任清单。
1.5 参与实效评估与反馈循环断裂
第一,评估框架存在设计缺陷,现有观测指标侧重参与人次、活动场次等表面数据,忽视保护建议转化率、风险预警贡献值等核心效能指标。过程评估完全缺失对沟通质量、决策透明度等软性维度的测量工具[5]。第二,反馈通路实质阻塞,博物馆惯用"感谢支持"式笼统回应,既不公示具体建议采纳清单,亦不解释未采纳建议的技术或法律依据。参与者无法通过官方渠道追踪其保护提案的落地进程,最终导致参与行为沦为象征性仪式。
2.博物馆主导的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构建路
2.1 构建认知提升与能力培育机制
第一,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常态化教育体系,在基本陈列中增设参与式展项,利用数字化导览工具阐释保护原则与技术,并针对不同群体开发阶梯式教育手册。第二,建立分层培训机制,面向普通公众开设文化遗产监护工作坊,通过实物修复模拟、环境监测实践提升基础技能。为社区骨干提供遗产价值评估、文化档案编制等专项培训。协同高校为志愿者开设文物病理学、预防性保护课程,强化专业支撑能力。
2.2 构建制度化与流程化参与框架
第一,明确界定参与范围、主体分级标准、权责边界,并配套流程图解工具包提高可操作性。第二,设计全周期参与流程,在保护立项阶段设置公示答疑会,通过问卷星平台收集公众对保护目标的建议。规划制定环节采用"公民陪审团"模式,随机抽选市民代表参与专家评审会。修复实施阶段开放"过程观察员"预约通道,定期发布施工日志并设置意见反馈专窗。验收评估环节引入公众满意度测评,设置结构化的评价维度。
2.3 构建多元化与协同化的平台载体机制
第一,升级线下实体平台功能,改造社区博物馆和遗产工作站为“参与式保护中心”,配备可操作的保护工具包,定期开放“修复实验室观摩日”,并设立社区遗产议事厅组织在地居民参与保护方案协商。第二,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开发博物馆专属APP 集成“保护众创”模块,支持公众在线标注遗产风险点、提交数字化修复建议,同步搭建三维可视化“云修缮”系统实现保护过程全程直播。建立“智囊团”在线评议库,通过加密投票系统对重大保护决策进行公众背书面。
2.4 构建资源整合与长效保障机制
第一,创新资金筹措模式,设立文化遗产公众参与专项基金,按保护项目经费的预设比例投入。设计“双轨制”募捐通道,开通企业定向赞助平台和公众小额认捐系统。探索“文化权益认购”模式,将文创销售利润部分转化为参与基金。第二,培育专业化人才梯队,组建公众参与项目部,配置参与流程设计师、社群运营专员和技术转化顾问。实施馆员能力再造计划,建立“保护导师”聘任制,引进行业专家指导公众实践。
2.5 构建科学评估与闭环优化机制
第一,设计多维度评估指标,构建“参与广度-深度-效能”三维模型,量化观测注册用户覆盖率、建议采纳转化率、保护成本节约率等核心数据。设置过程质量监测点,跟踪反馈响应时效、信息公开完整度、冲突解决满意度等软性指标。第二,实施混合式评估方法,在项目关键节点嵌入实时电子评估表,通过语义分析技术自动提炼改进建议。每季度开展焦点小组深度访谈,邀请不同层级参与者诊断机制缺陷。年度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保护成效追踪评估。
3.结论
研究通过对认知培育、制度规范、平台载体、资源保障及评估优化五大维度的整合设计,破解了主体能力断层、程序规则缺失、协作接口匮乏、支持系统薄弱与成效闭环断裂的结构性困境。核心创见在于建立"能力筑基-制度护航-平台赋权-资源联动-评估迭代"的动态治理框架,该框架既回应了遗产保护的专业性门槛要求,又满足了多元主体协同的民主价值诉求,实现从临时性活动向制度化运作的根本转化。
参考文献
1]杜骞,刘爱河,曹永康.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J].建筑遗产,2019,(04):51-59.
[2]杨隆治.我国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7,43(19):1-3.
[3] 朱练平, 欧飞兵, 谢志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2,(04):26+28.
[4]朱练平,欧飞兵,程树武.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简介[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03):51-53.
[5]胡春华,游晓兰.公众参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法理基础及制度安排[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06):29-31.
作者简介:乔红伟,男,1966.4 月,汉,本科 现职称:副高,研究方向:文博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