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取向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周昱 赵韩英 李新 毕文芳 马昕莹 魏晓彤

嘉祥县实验小学双桥校区 2724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心理品质,而德育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在核心素养取向下,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均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育中,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现象,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实践,对于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涵盖多个方面,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社会道德规范的养成。两者融合能从个体心理与社会道德层面共同发力,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绪管理与德育教育中的自我约束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既能合理调节情绪,又能遵守道德规范,做出正确行为选择。

2.提升教育实效性

传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各自为政,学生可能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将两者融合,能使教育内容相互渗透,方法相互借鉴,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品德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体验法,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认同,提高道德践行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目标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德育教育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两者相辅相成,为融合提供了基础。例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和他人。

2.内容互补性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涉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要素,德育教育内容涵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两者内容相互补充,如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际交往辅导与德育教育中的友善待人教育紧密相关,融合后能形成更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核心素养取向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融合

1.整合课程内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德育课程中,运用系统思维梳理出相互关联的内容进行深度整合。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挫折教育”课程模块里,不仅融入德育中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品质教育,还可引入历史人物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的真实案例。像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史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感受历史人物精神力量的同时,领悟如何将坚韧品格转化为应对挫折的实际能力。在德育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板块,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当代青少年心理特征与爱国行为表现,设置“我为家乡代言”、“一带一路中的青年担当”等主题探究,既避免重复教学,又通过跨学科视角增强教育效果。

2.开发融合型校本课程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与德育融合校本课程[2]。课程设计采用“主题项目制”模式,以“校园生活中的心理健康与道德规范” 为核心主题, 构建三级课程体系:基础层设置“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诚实守信在身边”等必修模块;拓展层开 网络社交的心理边界与道德底线”、“校园冲突中的情绪管理与责任担当”等选修专题;实践层开展“社区心理服务志愿行动”、“校园道德情景剧创作”等项目化学习。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结合VR 技术模拟真实社交场景,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提升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

(二)教学方法融合

1.运用体验式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心理感悟和道德认知。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体验到付出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又能深刻理解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内涵(德育教育目标)。

2.实施案例教学

选取兼具心理教育意义和道德教育价值的案例进行教学。如选取校园欺凌事件案例,在分析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心理状态的同时,引导学生从道德层面认识到欺凌行为的错误性,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同时提高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融合

1.开展联合培训

构建“理论学习+实践指导+课题研究”三位一体的联合培训体系。学校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和德育教师参加联合培训活动,包括每月一次的专题讲座 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讲解 “社会认知理论在德育中的应用”)、季度工作坊(设计“班会课中的心理 以及年度课题研究(围绕“双减背景下的融合教育路径探索”展开)。培训内容不仅涵 教育的融合理论、方法与实践技巧,还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积极心理学等前沿理论[3]。例如, 邀请专 脑科学实验演示,讲解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学方法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提升教师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

2.建立交流机制

搭建心理健康教师与德育教师的交流平台,如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案例分享会等。教师们可以分享教学经验、交流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共同探索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研讨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师分享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方法,德育教师分享如何从品德培养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相互学习借鉴。

(四)校园文化融合

1.营造融合氛围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氛围。如在校园宣传栏展示心理健康知识与道德模范事迹,在教学楼走廊张贴融合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主题的标语、图片等。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两种教育的熏陶。

2.组织融合活动

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例如,开展“心理健康与道德风尚”主题演讲比赛,学生在准备演讲过程中,需要思考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的关系,通过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既锻炼了心理素质,又强化了道德认知。又如,组织“心灵手巧,德艺双馨”手工制作活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培养耐心、专注力等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作品主题展现道德内涵,如制作体现尊老爱幼主题的手工艺品。

结束语

核心素养取向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融合、教学方法融合、师资队伍融合以及校园文化融合等实践策略,在学生、教师和学校教育层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然而,两者的融合是一个长期且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融合策略,提高融合教育的实效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Z].2016.

[2] 林崇德.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教育研究,2024(02):3-7.

[3] 俞国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济宁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 2024JNXLJK0118

课题名称:核心素养取向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成员:周昱(主持人) 赵韩英 李新 毕文芳 马昕莹 魏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