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多维评价模式研究

作者

滑冰

三门峡市实验幼儿园 472000

一、引言

户外自主游戏是大班幼儿释放天性、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其评价模式直接影响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幼儿发展目标的达成。传统评价多以教师视角为主,难以全面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体验与成长轨迹。多维评价模式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幼儿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既能弥补教师评价的局限性,又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与参与感。本文立足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户外自主游戏的特性,深入探究幼儿自评与同伴互评的实施策略,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游戏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幼儿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的独特价值

2.1 彰显幼儿主体性,促进自我认知发展

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导者,其对游戏过程的感知与判断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自我评价,幼儿能够梳理游戏中的行为、情绪与需求,例如 “我今天在攀爬架上挑战了最高处,一开始有点害怕,但后来成功了”,这种表达不仅是对游戏体验的复盘,更是对自我能力、情绪的认知与接纳。研究表明,经常参与自我评价的幼儿,自我效能感显著提升,能更清晰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进而在后续游戏中主动调整行为策略。

2.2 深化同伴互动,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同伴互评以幼儿间的互动观察为基础,在分享与反馈中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例如,在 “搭建城堡” 游戏后,幼儿可能会说 “小明帮我递了积木,还提醒我小心倒塌,他很会合作”,这种评价既肯定了同伴的积极行为,也让幼儿理解 “合作”“帮助” 等社会行为的价值。同时,面对同伴的建议(如 “你刚才跑太快撞到了我,下次慢一点好吗”),幼儿需要学习倾听、理解并回应,这一过程能有效培养沟通能力、同理心与规则意识,为融入集体生活奠定基础。

2.3 丰富评价视角,完善游戏质量判断

教师评价虽具有专业性,但难免受主观经验影响,而幼儿自评与互评能提供更细腻的细节信息。例如,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沙池游戏中 “独自玩耍”,可能判断其 “社交参与不足”, 但幼儿的自我评价可能是 “我在研究怎么挖隧道,需要安静思考,后来小刚过来和我一起完成了”,这一差异提示教师需结合幼儿视角调整评价结论,避免误判。幼儿的评价更贴近游戏的真实情境,能帮助教师更全面地把握游戏质量,优化游戏环境与支持策略。

三、幼儿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的实施路径

3.1 创设轻松氛围,搭建表达平台

3.1.1 游戏后 “分享圈” 活动

每日户外游戏结束后,组织 10-15 分钟的 “分享圈”,让幼儿围坐在一起,通过 “我今天玩了什么”“我觉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是”“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等引导性问题,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借助绘本、图片等道具辅助表达,例如出示攀爬架的图片,提示不善言辞的幼儿 “你在这上面做了什么?”。

3.1.2 “游戏故事” 可视化记录

提供画笔、贴纸、积木等材料,让幼儿将游戏中的关键场景或感受画下来、拼出来,再向同伴描述作品,实现 “以物代言” 的自我评价。例如,幼儿用红色积木代表 “开心”,蓝色积木代表 “难过”,通过搭建积木塔的方式呈现游戏中的情绪变化,这种非语言表达更适合语言发展较慢的幼儿。

3.2 设计适宜工具,引导评价方向

3.2.1 幼儿自评 “小卡片”

制作图文结合的评价卡片,包含 “我做到了”(如 “勇敢尝试新玩法”“遵守游戏规则”)、“我需要帮助”(如 “不知道怎么和大家一起玩”“玩具不够用”)等选项,幼儿通过勾选或粘贴贴纸完成自我评价。卡片内容需结合户外游戏特点设计,例如针对跑跳类游戏增加 “注意安全” 选项,针对建构类游戏突出 “合作”“坚持” 等维度。

3.2.2 同伴互评 “星星榜”

在游戏区设置 “星星榜”,幼儿可在游戏过程中或结束后,将代表 “合作之星”“创意之星”“友爱之星” 的星星贴纸贴在同伴名字旁,并说明理由。例如,幼儿为同伴贴上 “合作之星” 时解释:“他刚才和我一起抬轮胎,没有抢着自己玩”。教师需引导幼儿基于具体行为评价,避免笼统的 “他很好”“我不喜欢他”。

3.3 融入游戏过程,实现动态评价

3.3.1 即时性口头反馈

在户外游戏中,鼓励幼儿随时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回应,例如 “你把秋千让给我,谢谢你!”“我们一起玩这个球吧,一个人玩没意思”。这种即时评价自然融入游戏,无需刻意组织,能让幼儿在互动中快速理解行为的影响,调整交往方式。

3.3.2 情境再现式互评

针对有争议或值得讨论的游戏场景(如 “争抢玩具”“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情境,然后提问 “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刚才谁的做法让大家都开心?”,在模拟与讨论中促进同伴间的理解与评价。例如,再现 “滑梯插队” 场景后,幼儿通过互评认识到 “排队能让大家都玩得开心”。

四、幼儿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的保障机

4.1 教师角色定位:支持者与引导者

教师需避免直接评判幼儿的评价结果,而是通过追问、启发帮助幼儿深化思考。例如,当幼儿说 “我今天玩得不好” 时,教师可追问 “哪里觉得不好呢?是没完成想做的事吗?”;当同伴互评出现冲突时(如 “他根本不会玩”),教师可引导 “你觉得他可以怎么玩会更好?”,将否定性评价转化为建设性建议。同时,教师需记录幼儿的评价内容,分析其中反映的发展需求,如多数幼儿提到 “玩具不够”,则需调整游戏材料的投放。

4.2 家园协同:一致的评价理念

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途径,向家长传递 “幼儿自评与互评的价值”,避免家长因 “孩子不会评价” 而质疑其有效性。建议家长在家中开展类似活动,例如饭后让幼儿分享 “今天和小朋友玩了什么,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形成家园一致的支持氛围,强化幼儿的评价意识与能力。

4.3 环境支持:宽松的心理与物理环境

在户外游戏区设置 “悄悄话角”,提供麦克风、玩偶等道具,让幼儿更愿意表达真实想法;定期更换评价工具,如用 “心情晴雨表”“游戏勋章” 替代卡片,保持幼儿的参与兴趣。同时,教师需尊重幼儿的 “童言无忌”,即使评价内容不符合成人标准(如 “我觉得把沙子扔到别人身上很好玩”),也应先倾听再引导,保护幼儿表达的积极性。

五、结论

幼儿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是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多维评价模式的核心组成,其价值不仅在于丰富评价视角,更在于促进幼儿自我认知、社会交往等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创设轻松氛围、设计适宜工具、融入游戏过程,并辅以教师引导、家园协同与环境支持,能有效落实幼儿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评价真正服务于幼儿的游戏体验与全面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户外游戏类型中自评与互评的适配策略,为提升游戏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提供更多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朱丽珍. 大班幼儿户外“野趣”自主游戏实践策略[J].亚太教育,2025,(01):146-149.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5.01.046.

[2]许克庆. 提升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质量的有效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2):185-187.

[3]张晓娇. 提升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质量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2023,(08):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