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课在教育资源转化中的作用与挑战分析

作者

王婉婷

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

1 大思政课在教育资源转化中的积极作用

1.1 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义

大思政课背景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资源的转化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层面,还要通过实际社会问题的引入。这一转化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能力培养方式的一种创新,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也更符合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大思政课的教育资源转化功能,不仅提升了课程本身的教育质量和效果,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全方位的培养平台,实现了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2 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一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更加重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思政课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和热点事件,使得教育内容不再是空洞的道德讲授,而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观察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探索整合思政课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大思政课”的实施,强调思政课不应是枯燥无味的,而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准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整合充满活力的思政课程资源,推动思政教学的改革。一方面,“大思政课”要求教育资源与思政课程同步前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通过融合各类教学资源,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增加思政教育的深度。另一方面,“大思政课”鼓励教师利用丰富的实践资源,构建一个广阔的思政教育平台。思政课教师应利用生动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以开阔的视角、开放的态度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未来的领导者。

2 思政课在教育资源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流于形式

当前学校实践教学更多是“打杂式”的实践,实践育人流于形式,导致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未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尽管多数学校和教育机构理论上认同思政教育应紧密联系实际, 倡导大思政课理念。但实际上,许多学校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与执行上,仍未充分 挖掘实践潜在的育人价值 实践活动往往局限于校园内部的简单组织或传统参观访谈,忽略了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及新媒体环境的深度融合,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参与和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使得社会性的教育资源无法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和知识体系,教育资源转化的效率和效果也随之降低。

2.2 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存在不足

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学校思政课教学的要求已经明确且新颖,但现实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显著的不足。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思政课缺乏地方特色知识的融入,对生动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足。内容的局限性和更新缓慢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从而降低了思政课程将社会性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大思政课过于依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创新和多样性,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效结合,社会教育资源难以充分转化为实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水平,也限制了社会性教育资源在评价过程中的有效转化。

2.3 多元育人主体协同意识模糊

多元育人主体协同是实现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主体间协同意识的模糊性成为了社会性教育资源有效转 协 意识和统一的目标,非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部门工作人 在整合与利用社会性教育资源时面临诸多挑战。育人主体对协同的目 知不清,他们难以准确地识别和评估哪些社会性教育资源是 程资源,由于协同意识的缺乏,这些课程资源也难以被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 实践路径:提高大思政课在教育资源转化的效

3.1 加强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新的产物,其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提高教 资源转 大思政课被深入理解、坚决认同、自信坚守和主动传播。而教育对象 教 化的实效性;要保障、提升教育资源转化的效率就需要重视教育对象,根据教 样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定制个性化的实践教 从而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3.2 构建优化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大思政课在教育资源转化的效率, 我们首先需要构建并优化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社会现实, 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 道,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摒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引入更多创新 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水平。

3.3 建立健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在思政课教育资源转化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里的“人”不单单指向作为思政课教学主力的思政课教师,还包括参与思政课资源管理调配、支持协助、监督评估等各群体。社会每个主体都应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形成向善向美的共同追求。通过明确的分工、优势互补和同频共振,可以有效地进行合作性转化,从而获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构建一个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其他各主体协同配合的资源转化力量体系,是打通资源转化堵点、提升育人合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

[3]王海亮,朱钰.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探赜[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52(02):85-93.

[4]许家烨.“大思政课”建设视域下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析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4,(06):68-73.

[5]汪灵波.“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创新路径——以泉州市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08):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