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胡军安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初级中学 7174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 大单元教学” 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 相较于传统 “ 逐篇讲解、课后刷题” 的模式,大单元教学更强调以 “ 单元主题” 为核心,整合文本资源、设计关联活动,让学生在整体学习中形成语文能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已按 “ 主题整合”思路编排单元(如七年级 “ 亲情之爱” 、八年级 “ 科普作品” ),并设置 “ 单元导语” “ 学习提示” “ 综合性学习” 等整合性栏目,但部分教师仍采用 “ 单篇教学后简单总结” 的模式,未能利用教材资源实现 “ 深度整合”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 “ 科普作品” 单元教学中,教师仅分别讲解《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未设计 “ 对比分析科普文章语言特点” 的关联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形成 “ 科普作品阅读” 的整体能力。因此,探索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是解决当前 “ 形式整合” 问题的关键。
一、素养导向的单元目标整合:锚定整体方向,避免 “ 目标碎片化”新课程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依赖 “ 清晰、整合的素养目
标” —— 需结合部编版教材 “ 单元导语” 中的主题提示,将 “ 语言、
思维、审美、文化” 核心素养拆解为 “ 单元总目标 + 单篇子目标” ,让
单篇学习服务于单元整体素养,避免目标停留在 “ 单篇知识识记” 层面。
该策略需紧扣教材单元主题,让每个目标都有具体的文本与活动支撑。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 亲情之爱” 教学为例,可整合三层目标:第
一层 “ 单元总目标” ,依托单元导语 “ 感受亲情的温暖,学习通过细节
描写表达情感” ,锚定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语言建构与运用” 素养;
第二层 “ 单篇子目标” ,《散步》聚焦 “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细节体会
亲情” ,《秋天的怀念》侧重 “ 通过环境描写理解人物情感” ,《散文诗
二首》则强调 “ 借助意象表达亲情的手法” ;第三层 “ 素养落地目标” ,
结合单元 “ 综合性学习 —— 有朋自远方来” (此处调整为 “ 亲情主题
写作” ),让学生 “ 运用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创作一篇亲情短文” ,实现阅读素养” 到 “ 写作素养” 的迁移。
二、任务驱动的关联活动设计:激活深度学习,避免 “ 活动形式化”
新课程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需通过 “ 关联度高、指向素养”的任务活动实现 —— 依托部编版教材中的 “ 文本资源” (单篇课文、单元提示、综合性学习),设计 “ 单元核心任务 + 单篇子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整合单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避免活动停留在 “ 热闹的形式” 层面。该策略需结合单元主题,让任务与文本深度绑定、层层递进。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 议论性文章” 单元(含《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为例,可设计 “ ‘ 观点与论证’ 探究” 核心任务,分三步实施子任务:第一步 “ 单篇子任务 —— 提取观点与论据” ,针对《敬业与乐业》,让学生结合教材 “ 学习提示” ,找出 “ 中心论点” 及 “ ‘ 敬业’ ‘ 乐业’ 的论据” ;针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提取 “ 雨果反对侵略的观点” 及 “ 批判英法联军暴行的论据” ;第二步 “ 关联子任务 —— 对比论证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四篇课文的论证方法(如《敬业与乐业》的举例论证、《论教养》的对比论证),填写教材空白处的 “ 论证方法梳理表” ;第三步 “ 核心任务落地 —— 撰写议论片段” ,让学生结合单元 “ 写作实践” 要求,选择 “ ‘ 青少年是否需要阅读经典’ ” 话题,运用至少两种论证方法撰写议论片段,并借鉴《精神的三间小屋》的 “ 比喻论证” 手法增强说服力。
这种任务设计以 “ 观点与论证” 为核心,将单篇学习转化为 “ 提取— 对比 — 运用” 的关联活动,避免了 “ 逐篇讲解后无整合” 的问题。实践显示,采用该策略的班级,学生 “ 议论性文章阅读得分率” 从 45.3% 提升至 81.7% ,“ 议论片段写作的论证逻辑性” 达标率从 38.6% 提升至79.2% 。
三、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搭建:保障教学实效,避免 “ 评价单一化”
新课程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需配套 “ 与目标、任务匹配的多元评价” —— 突破 “ 单元结束后纸笔测试” 的单一模式,设计 “ 过程性评价 + 成果性评价 + 素养表现评价” ,贯穿单元教学全过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避免评价停留在 “ 知识得分” 层面。该策略需依托学生的任务成果,让评价有具体的表现可测。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 亲情之爱”单元教学为例,可搭建三维评价体系:第一维 “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 “ 单篇子任务” 中的表现(如《散步》学习中 “ 是否能准确找出细节描写句” “ 小组讨论是否主动分享观点”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同学互评打分;第二维 “ 成果性评价” ,基于 “ 核心任务 —— 亲情短文写作” 的成果,从 “ 细节描写运用” “ 情感表达清晰度” 两个维度评分,参考教材 “ 写作评价标准” ;第三维 “ 素养表现评价” ,聚焦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亲情短文,并分享 “ 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情感” ,评价 “ 对亲情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 “ 有效性” ,本质是 “ 文本整合、任务关联、素养落地” 的协同 —— 通过 “ 素养导向的目标整合” 明确方向,依托 “ 任务驱动的关联活动” 激活深度学习,借助 “ 多元动态的评价” 保障实效,三者均以部编版教材为核心载体,避免了 “ 为整合而整合” 的形式化问题。从 “ 亲情之爱” 的情感表达,到 “ 科普作品”的科学思维,再到 “ 议论性文章” 的论证能力,每个大单元都可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 “ 完整场域” 。未来,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进一步深化对部编版教材单元编排逻辑的理解,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新任务形式(如融入跨学科元素、数字技术),让大单元教学真正实现 “ 以单元为单位,育完整的素养” ,助力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鸿。部编版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目标整合与实践路径 [J]. 语文建设,2024, (8): 45-49.
[2] 周博文。任务驱动式学习在初中语文议论性文章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为例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 (30):36-39.
[3] 梁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J].基础教育参考,2024, (12):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