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基地对青少年教育的深度实践与影响
刘泉伶
营口西炮台遗址陈列馆副馆长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民族意志的基石,国防教育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博物馆、革命历史遗址等场所,作为承载历史记忆、彰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天然地成为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的核心阵地。近年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更是为文博机构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本文聚焦于文博类场馆如何通过文物活化利用,特别是面向本地青少年群体,有效发挥其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功能,探索其在育人铸魂中的独特路径与实践效能,并对其深远影响进行评析。
一、教育场域的功能嬗变:从历史保存到价值传导
博物馆与遗址陈列馆等场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物收藏与展示功能,其社会角色正向国民教育的核心枢纽演进。这些场馆本身即构成一种强大的“教育空间”,其蕴含的历史纵深与文化意涵使其成为开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的天然课堂。
从圆明园遗址的断壁残垣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恢弘馆藏,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肃穆空间到地方革命纪念馆的生动史料,这些场所本身便是民族集体记忆的物理载体。它们直观、具象地讲述着民族的奋斗史、抗争史与辉煌成就,无声地传递着国家认同、民族尊严与和平愿景的核心价值观。
区别于文本的抽象叙述,博物馆与遗址陈列馆通过文物实体的陈列、历史场景的复原、空间氛围的营造,构建出具有强大代入感的历史情境。当青少年置身于复原的战壕、触摸冰冷的武器残件、凝视泛黄的家书,历史的沉重感与先辈的牺牲精神便能瞬间穿透时空隔阂,触发深刻的情感共鸣,实现由“知”到“情”的升华。
军事历史类、革命历史类场馆以及地方性抗战遗址、重大国防科技成就展示场所(如航天博物馆),是普及国防知识、诠释国防内涵、展现国防力量发展历程的权威窗口。从古代冷兵器到现代高科技装备的演变,从经典战例解析到国防科技前沿展示,为青少年理解“国无防不立”、感知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提供了直观教材。
二、活化实践:面向青少年的教育路径创新
为有效吸引并深刻影响思维活跃、兴趣多元的青少年群体,文博场馆必须摒弃说教模式,积极拥抱创新理念与技术手段,实现文物资源的深度活化利用。突破传统线性编年体例,采用“问题导向”、“主题聚焦”或“人物故事”等青少年更易接受的叙事方式。例如,围绕“一把手枪背后的地下斗争”、“一封家书承载的家国情怀”、“一项技术如何改变战场格局”等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同时,利用多媒体装置、场景艺术化设计(如光影、音效、气味)、增强现实(AR)导览等技术,将静态空间转化为可交互、沉浸式的体验场域,让历史“活”在当下。使叙事重构与空间活化相结合。
设计系统化、分龄化的研学课程体系是核心抓手。课程应超越简单的参观讲解,融入探究性学习任务:如针对某场战役进行沙盘推演分析胜败因素;解读一件文物蕴含的科技、工艺与时代背景;模拟战地小记者撰写新闻报道;参与“小小文物修复师”体验活动理解保护的意义;组织围绕本地英烈事迹的剧本创排与演出。强调动手实践、团队协作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深度研学为实践赋能。
积极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博物馆、虚拟展厅、线上课程资源库(如 3D 文物鉴赏、历史事件VR 重现、专家讲座直播)。开发适合移动端的互动小程序、知识挑战游戏、线上知识竞赛等,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话题传播(如“寻找家乡的红色印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广覆盖与高频触达,满足青少年数字化生存习惯。
建立与本地教育部门、中小学的深度长效合作机制。将场馆资源深度嵌入学校思政、历史、语文、美术、科技等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或教学模块。例如,结合本地抗战史实开发乡土教材;利用古代兵器展品讲解物理力学原理;通过革命诗词文物赏析提升文学素养。组织教师专场培训,提升其利用场馆资源的能力。促进馆校协同与课程融合。
将教育功能辐射至社区,举办“家庭开放日”、“社区历史讲堂”、“老兵口述史采集”等活动。设计亲子互动项目,如“革命家书共读会”、“历史寻宝闯关”、“国防模型亲子制作坊”,引导家庭共同参与,形成“场馆——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增强社区联动性与家庭参与度。
三、地缘赋能:本土认同的精神锚点
地方性博物馆、遗址陈列馆(如某市革命纪念馆、某县抗战旧址、某地历史名人纪念馆等)因其深厚的地缘纽带与文化亲近感,在影响本地青少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里,我们以辽宁省营口市的两个本土场馆为例。
营口西炮台遗址是一座清末修筑的近代海防军事工程,是清末重要的海防军事遗址,1963 年被公布为辽宁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 5 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 年被辽宁省委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8 年被辽宁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当营口高中生在西炮台档案中发现高祖父作为守台士兵的姓名记录,家族史与国家史的联结便有了具象载体;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营口)纪念馆建立在营口作为全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的基础上,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肩负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使命。红十字馆展示的 1864 年营口开埠史,以及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营口红十字萌芽、诞生的图片和史实,则让本地青少年意识到家乡竟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摇篮。这种 " 生于斯长于斯 " 的在地共鸣,使爱国爱乡情怀自然交融。在地榜样的近身感召同样深刻——西炮台遗址重点讲述营口籍管带乔干臣血战至最后一刻的事迹,红十字纪念馆追忆首任会长达琳医生跨国救死扶伤的仁心,这些扎根乡土的精神符号,催生了营口在校师生建立的”乔干臣中队”,印证了榜样教育的在地优势。更重要的是实践参与的责任转化:西炮台”文物巡查小卫士”定期记录炮体风化状况,成为文物保护的前哨;红十字纪念馆 " 旧物改造爱心市集 " 将创意转化为援建乡村急救站的善款。这些持续的本土行动,使青少年从文化接受者蜕变为遗产守护者,完成精神认同向责任担当的关键跃升。
四、效能评估与优化路径
文博场馆作为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基地的效能发挥,已取得显著成效,体现在青少年参与度提升、知识面拓展、情感态度呈现积极变化等方面。然而,要追求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影响,仍需直面挑战,不断优化升级。
文博场馆的教育效能与优化方向逐渐清晰,系统化的场馆教育显著丰富了青少年的历史知识储备,使其对国家发展脉络、重大历史事件、国防建设成就有了更为清晰、立体和辩证的认识,有效弥补了课堂教育的局限。沉浸式体验与情感化叙事成功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防事业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主流价值观认同感显著增强。通过志愿服务、研学实践、社区活动等平台,有效引导了部分青少年将爱国情感转化为服务社会、关注国防、保护文化遗产的实际行动,初步培育了责任意识。地方场馆的活动有力强化了青少年与家乡历史文化的联结,提升了乡土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为更广义的国家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里,我们仍以营口市西炮台遗址陈列馆和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营口)纪念馆为例。实证数据提供了有力支撑:西炮台遗址2024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AR 导览的青少年对甲午战争细节的记忆准确率显著提升近一半;参与深度研学课程的学生中,超过八成表示“愿意主动了解更多国防知识”。红十字纪念馆的追踪更有说服力:曾担任其“少年讲解员”的学生群体,在高中思政课相关内容的测评中平均分明显高于年级水平;更令人鼓舞的是,五年内有近十位参与者选择考入军医大学或应急管理专业,将儿时在纪念馆播下的人道种子,转化为毕生的职业追求。这生动诠释了场馆教育可能产生的深远人生影响。
然而,深层挑战依然存在。避免教育内容流于表面化、口号化,在确保思想性、准确性的同时,持续创新形式以保持对青少年持久的吸引力,是核心挑战。当前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多停留在参与人数、满意度问卷等表层数据,缺乏对知识内化程度、价值观稳固性、行为长期改变等深层次影响的科学追踪与有效评估工具。优质场馆资源(尤其是高水平的国防教育类、革命历史类场馆)分布不均衡,城乡差异显著。馆校之间、场馆与社区、家庭之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资源整合与共享有待加强。兼具文博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活动策划执行能力以及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普遍短缺,制约了教育项目的专业化与创新性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的优化方向可以更加聚焦:其一,深化内容建设,强化研究支撑。 加强学术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引领,深入挖掘文物史料背后的精神价值、科技内涵、时代背景,确保教育内容兼具思想深度与历史厚度。围绕重大主题(如建党精神、抗战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策划精品展览与课程;其二,构建科学评估体系。探索建立多维度、长效化的教育效果评估模型。引入前测——后测对比、长期追踪观察、深度访谈、行为分析等方法,关注知识习得、情感态度变化(如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行为意向及实际参与等指标,用数据驱动项目优化;其三,强化协同育人网络。 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场馆实施、学校融入、社区支持、家庭参与的“五位一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畅通信息共享与资源对接渠道,形成育人合力;其四,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加强文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在职人员系统培训。设立文博教育专业岗位序列,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鼓励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博物馆、革命历史遗址陈列馆等文博场所,是民族精神谱系的物质见证,是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吸引青少年、感染青少年、塑造青少年的强大力量,是文博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与专业价值的核心体现。通过持续深化内容建设、创新教育形式、强化馆校社协同、完善评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这些承载着历史荣光与民族记忆的殿堂,必将成为点燃青少年心中爱国报国理想信念的永恒火炬,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唯有深耕于此,方能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让历史的回响成为激励青少年砥砺前行的时代强音。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Z]. 2019.
[2] 国家文物局 . 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Z]. 2021.
[3] 单霁翔.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 天津: 天津
大学出版社 , 2011.
[4] 宋向光 . 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19.
[5] 约翰·福克 , 林恩·迪尔金 . 博物馆体验再探 [M]. 尹凯 , 译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20.
[6] 王宏钧 .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1.
[7] 安来顺 . 博物馆教育:在阐释与参与之间 [J]. 中国博物馆 , 2021(3): 4-11.
[8] 陆建松 . 我国博物馆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路径 [J]. 东南文化 , 2022(5): 131-137.
作者简介:刘泉伶(1985-07),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文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