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中的政产学研用创共同体与高校本科专业育人功能融合路径研究
康小兰 徐美溪 赵鹏琳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0507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活态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教育功能。在全球文化趋同背景下,如何守住文化根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已成为当前文化政策与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以家族师徒制为主,但在现代社会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传承断裂、人才匮乏、创新乏力等问题。
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在文化传承与育人使命中肩负重要角色,其资源体系、学科平台与人才培养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转化提供了基础土壤。而教育部正式批准等 11 所学校设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专业,则是对而二者功能整合的有效措施之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师生多元协同创新效用,推动政产学研用创共同体构建及其与高校本科专业育人功能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的路径,也有助于推动文化育人理念落地生根。
本文旨在通过政产学研用创共同体机制分析及其与高校本科教育融合路径探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新思路,为高校人才培养注入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一、政产学研用创协作机制在非遗传承中的现实价值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保护难”“创新弱”“人才断层”等结构性难题,而政产学研用创共同体的构建,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政府作为政策推动与资源调配的核心力量,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优化制度供给、推动立法进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保障。企业则可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 IP 资源,实现文创产品化、市场品牌化的落地转化,激发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科研机构和高校承担着知识体系构建、技术优化与人才培养任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理论支持和创新驱动,而“用”的环节则强调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包括进入教育体系、融入社区发展与数字平台展示,最终形成闭环。创新创业的启动则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极其有效的桥梁。
这种多元协作不仅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路径,也为其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高校的介入尤为关键。其不仅能搭建交叉学科平台、孵化创意项目,还能通过教育课程、实践平台与导师引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生认知体系中。通过高校作为连接点,打通政、产、学、研、用、创之间的沟通壁垒,不仅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广度、传承深度,更提升了其文化深度与社会渗透力。
二、高校在非遗协同机制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
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核心节点,具备资源整合、研究创新与育人功能的多重优势。在教育理念转型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是重要的本科专业,更成为承载育人价值、激发学生文化认同与创造力的重要平台。许多高校已开展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合作,共建传承基地、设置工作坊课程,甚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艺术设计、文创经济等专业方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
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入技术支持与理论框架。例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模、利用大数据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规律,或通过艺术设计等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再开发。更重要的是,高校还能通过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激发青年学生激情,让年轻人以创新视角参与其中,从“学习者”转变为“共创者”,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存量”向“发展增量”的跃迁。
三、政产学研用创共同体下的融合障碍与制度瓶颈分析
尽管政产学研用创共同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但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各主体目标导向存在差异,政府注重政策落地与保护成果,企业侧重商业回报,科研机构重理论研究,教学单位强调育人导向,使用端关注实际效益。这种“多头驱动”的机制如果缺乏更加统筹规划,不然容易导致资源碎片化、成果转化滞后。
其次,多元协同共同体在执行层面存在制度不完善与接口模糊的问题。如政策鼓励虽多,但缺乏与高校合作的专门资助机制;企业与高校联动意愿高,却因产权归属、成果分配等问题难以推进项目落地。此外,高校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管理中仍存在传统体制的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多以展演或手工课形式存在,缺乏体系化、评价化的标准支持,难以实现教学闭环。
最后,多元协同共同体若无配套制度保障与评价反馈机制,极易沦为形式化合作,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流通与持续发展。因此,理顺权责关系、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协同治理结构,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路径建设的核心任务。
四、推动高校育人与非遗协同融合的策略路径探讨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育人融合发展,应从机制构建、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与人才激励等方面系统布局。
首先,高校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跨学科机构和项目的开展,统筹人文学科、艺术学科与工科力量,推动理论研究、项目孵化、创新创业与教学联动一体化发展。一方面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专业认证课程体系,增强其在人才培养中的结构性地位,另一方面,推动从“兴趣教学”向“能力导向型教学”转变,推动学生跨学科学习研发和实践的能力。
其次,建设长期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平台是关键。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及传承人深度合作,建立校地共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训基地与研创工作坊,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真实场景中。借助“学徒制 + 项目制”的双机制模式,不仅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也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文化担当。
最后,应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主体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与成果转化机制,将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创新成果纳入学业评价体系,通过比赛、展演、出版等形式推动项目外化表达,提升学生成就感与社会影响力。通过全链条式机制支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发展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深度融合。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文化命题,更是教育命题与社会命题。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创共同体,高校作为纽带,不仅能够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生命力,也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养分,服务人才全面发展。
面向未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建设应持续深化多元协同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设计,完善制度支持与激励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从“被动保护”走向“主动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既生根又开花。
参考文献
[1] 赵海鹏 , 吴懿卓 .“两创”视域下的非遗保护实践原则、现实困囿和优化路径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03):45-49.DOI:10.13971/j.cnki.cn23-1435/c.2025.03.030.
[2] 马萍 . 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认同建构 [J]. 江苏社会科学 ,2025,(02):214-222.DOI:10.13858/j.cnki.cn32-1312/c.20250319.004.
[3] 杨惠珺 , 李晋 , 谭玉玺 .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秦绣主题展示空间设计 研 究 [J]. 家 具 与 室 内 装 饰 ,2025,32(01):77-84.DOI:10.16771/j.cn43-1247/ts.2025.01.012.
康小兰,女,甘肃兰州人,硕士,讲师,教师,研究方向:政产学研用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态传承及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科研实践
项目基金:本文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政产学研用创共同体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建设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HZ-2024-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