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饭圈化治理研究​

作者

张罡豪

成都体育学院 641400

摘要:近年来,体育饭圈化现象日益凸显,从早期运动员参与综艺节目初现端倪,到如今在各类体育赛事中粉丝极端行为屡见不鲜,体育饭圈化正深刻改变着体育生态。本论文深入剖析体育饭圈化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策略,旨在为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通过研究发现,体育饭圈化是政策推动下体育市场化、资本运作下平台流量造星以及群体感染下粉丝心理需求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对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复杂影响,既带来商业活力,也引发诸多问题,需各方协同合作,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关键词:体育饭圈化;治理;粉丝文化;体育生态​

一、引言​

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体育与娱乐的界限逐渐模糊,体育饭圈化现象悄然兴起。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也对体育文化传播、运动员形象塑造以及体育赛事的正常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体育饭圈化在为体育事业带来商业机遇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问题,如极端粉丝行为、网络暴力、舆论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体育饭圈化现象并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饭圈化的表现形式

2.1 粉丝极端行为频发​

在各类体育赛事中,粉丝的极端行为屡见不鲜。部分粉丝因对赛事安排、结果不满,针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等群体发布侮辱谩骂性言论,甚至在网络上发起 “人肉搜索”,严重侵犯他人隐私。例如,在某国际体育赛事中,部分失利方的粉丝对获胜方运动员进行恶意攻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大量攻击性言论,给运动员造成极大心理压力。​

2.2 非理性应援盛行​

粉丝为支持偶像,常常开展各种非理性应援活动。号召线下不当聚集,诱导、强迫集资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粉丝为了给偶像打造所谓的 “排面”,不惜投入大量金钱购买昂贵的应援物品,甚至出现未成年人挪用父母钱财进行应援的情况。在一些体育明星的线下活动中,粉丝们为了近距离接触偶像,常常出现拥挤、推搡等混乱场面,给公共秩序带来严重威胁。

2.3 过度关注非体育因素​

当下,部分粉丝过度关注与赛事本身无关的绯闻、运动员的私人生活等内容,干扰运动员正常工作、生活。运动员的恋爱、家庭等私人事务成为粉丝们热议的焦点,而对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体育精神的追求等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足。例如,某体育明星的一次普通社交平台动态更新,因涉及到个人感情生活,引发粉丝大量讨论,话题热度甚至超过其在赛事中的精彩表现。

三、体育饭圈化的成因分析​

3.1 政策推动下的体育市场化与产业化​

自 2012 年起,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迈入 3.0 版,在保留举国体制优势的同时,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转变使得运动员参赛频率大幅增加,媒体曝光机会也显著增多。后续,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体育市场化的政策,如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 “挖掘体育明星市场价值”。在此背景下,成绩优异且个人魅力突出的运动员被打造成 “体育明星”,其背后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催生了以粉丝经济为核心的商业运作模式。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体育明星作为代言人,广告、赞助纷至沓来,这促使体育明星逐渐走向台前,成为粉丝追捧的对象,为体育饭圈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2 资本运作下平台流量造星模式的兴起​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为提升用户互动量与留存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流量造星机制,涵盖 “热搜广场”“超话社区”“明星榜单”“粉丝群” 等功能。这些功能为体育赛事冲突的线上延展创造了条件。不同体育明星的粉丝能够在社交媒体上集结,构建亚文化社群,复制娱乐圈饭圈追星模式。他们在 “大粉” 的带领下成立后援会,在线上积极开展做数据、打榜控评、集资应援、购买代言产品等活动,同时通过发布体育明星日程资讯,号召线下集合应援。资本的介入,让体育明星的热度数据化,粉丝为了让偶像在数据竞争中脱颖而出,愈发投入,进一步推动了体育饭圈化的发展。​

四、体育饭圈化的影响​

4.1 积极影响​

促进体育商业发展:体育饭圈化带动了体育相关产品的消费,如体育明星代言的商品销量大幅增长,体育赛事的门票销售、周边产品开发等也因粉丝的支持而收益颇丰。这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促进了体育商业的繁荣。​

提升体育关注度:粉丝的广泛参与和宣传,使得更多人关注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提高了体育在社会中的曝光度和影响力,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4.2 消极影响​

干扰赛事正常秩序:粉丝的极端行为和非理性应援活动,严重干扰了体育赛事的正常进行。线下的不当聚集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线上的恶意攻击和网络暴力破坏了赛事的舆论环境,影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的正常工作。​

扭曲体育价值观:过度关注非体育因素,使得体育精神的核心地位被弱化,粉丝将更多精力放在对运动员个人生活的关注上,忽视了体育本身所倡导的拼搏、团结、公平竞争等价值观,不利于体育文化的健康传承。​

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误导: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体育饭圈化中的盲目跟风、攀比炫富、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容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五、体育饭圈化的治理策略​

5.1 加强教育引导​

运动员发挥表率作用:运动员应承担起崇德向善、引领正确价值观念的社会责任。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引导青少年坚守伦理道德;理性回应社会热点,弘扬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传播主流价值;善于引导青少年粉丝领导者理性发声,丰盈精神世界,降低集体无意识的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融入体育精神:学校、教师应将体育精神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全面渗透新媒体法律素养与参与式文化的思维。通过体育课程、校园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让青少年体会奋进拼搏的体育精神,增强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归依感。​

家庭教育提升辨别能力:家长应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结合热点事件引导青少年 “明辨之,慎思之”,建立 “饭圈” 文化客观认识思维,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 “榜样” 力量。引导青少年注重自我在现实生活的成长规划和实践,培育网络信息辨识、分析能力。​

5.2 强化平台社会责任​

互联网平台应重视自身在体育饭圈化治理中的作用。升级系统,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对侵权信息主动进行过滤、拦截;加强信息质量把关,推送高质量、正能量完整信息,打破 “信息茧房”;针对粉丝的违规行为,制定严格的处罚机制,加强平台监管力度。例如,小红书平台积极开展 “体育饭圈乱象治理” 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对违规信息的清理力度,加强站内巡查,取得了一定成效。​

5.3 完善网络法治建设​

加快完善网络法治建设,针对体育饭圈化中的网络暴力、侵犯隐私、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加强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平台、粉丝群体等的监管,维护网络秩序和社会公序良俗。通过法律手段,为体育饭圈化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六、结论​

体育饭圈化是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现象,其形成受到政策、资本、粉丝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饭圈化既为体育事业带来了商业机遇和关注度提升等积极影响,也引发了一系列干扰赛事秩序、扭曲体育价值观等消极问题。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平台社会责任、完善网络法治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对体育饭圈化进行有效治理。通过各方协同合作,引导体育饭圈化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让体育回归其本质,弘扬体育精神,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