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栏运动视角下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优化策略
吕博浩
青岛大学体育学院 266000
一、引言
对于青少年而言,跨栏运动在身体协调性、空间判断力以及抗压能力的培育上有着显著作用。在跨栏运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课程设计方面的缺陷与实施方面的痛点,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体育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深层矛盾。文章基于运动教育理论框架,通过对跨栏项目教学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着重在破解体育课程内容呈现单一化、安全保障机制呈现碎片化等现实困境方面发力,探索把运动技能培养与核心素养提升有机融合起来的实施策略,为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新型体育教育模式给予理论层面的支撑。
二、跨栏运动视角下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在跨栏运动教学手段创新中,体育教师可将标准栏架替换为可调节高度的软杆或废旧跳绳,通过降低器械危险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将助跑起跨动作分解为三步节奏口令游戏,让学生在跟随音乐拍点踏步时自然习得步伐规律。学校可在体育课中嵌入跨栏情景任务,例如设置“丛林障碍穿越”主题训练,用标志桶与橡皮筋搭建高低交错的模拟赛道,引导学生在团队接力中反复应用跨栏技术而不觉枯燥。跨栏教练员应开发梯度式训练卡片,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卡通图解版动作分解指南,使学生在课间翻阅时潜移默化理解摆动腿折叠角度等技术细节。体育组可联合美术教师组织跨栏动作速写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同伴过栏动态时用简笔画记录身体姿态,通过视觉反馈强化对技术要领的具象认知。雨季室内课程可引入虚拟跨栏体感游戏,利用投影仪在地面生成动态栏架影像,配合动作捕捉系统即时纠正学生的过栏重心轨迹,使技术训练突破场地限制 [1]。校运会筹备期间可开设跨栏文化工作坊,通过展示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技术演变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自主分析比较不同过栏风格的兴趣,将技术学习转化为探究性实践活动。
(二)国际先进理念的本土化实践
教育者需要将技术训练转化为贴近日常的趣味活动,例如将跨栏基础动作拆解为跳格子或障碍追逐游戏,使学生在自然玩耍中掌握身体协调性。体育教师可结合校园场地特点设计多形态跨栏挑战赛,利用操场边闲置区域布置简易栏架供课间自由尝试,消除器械使用的心理压力。社区体育指导员应联合家长开发家庭亲子跨栏任务,借助公园步道或小区空地的台阶、长椅作为替代器材,鼓励青少年在生活场景中自发探索运动乐趣,逐步建立跨栏运动的认知基础。学校可将跨栏元素融入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或班级课间操编排,通过集体协作的趣味展演弱化竞技色彩,让不同体能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参与路径,在持续接触中形成积极的身体记忆。
(三)场地设施与安全保障
学校管理部门在操场边缘设置可调节高度的软质栏架训练区,采用弹性缓冲垫层与防滑地面材质降低运动损伤风险,定期组织专业人员检查栏架连接处的稳固性。教育部门制定跨栏场地分级建设标准,针对不同学段配置差异化的栏间距与起跨点标识,在常规跑道旁增设辅助训练带帮助青少年逐步适应跨栏节奏。社区体育中心改造多功能运动区时预留模块化栏架收纳系统,利用醒目的荧光条划分安全警示区域,安排持证教练驻场指导动作规范,家长志愿者协助监督课外训练时的防护装备佩戴情况 [2]。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依托三方资源的有机衔接,家长可借助家庭环境创设简易跨栏练习场景,例如在客厅地板上粘贴彩色胶带模拟栏间距,引导孩子饭后完成趣味跨越挑战。班主任联合体育组将跨栏动作拆解为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常规环节,将摆臂抬腿等基础动作融入慢跑热身操,使技术要领在重复训练中形成肌肉习惯。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应整合周边运动场地资源,定期举办跨栏主题亲子运动会,利用绿化带矮墙或健身步道间隔石墩设置闯关赛道,将技术指导转化为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运动探险,在非竞争性氛围中培养青少年对跨栏运动的亲近感。体育教师可设计家校联动的运动打卡任务,将每日五分钟的跨栏专项练习纳入寒暑假作业清单,通过家长群分享家庭训练视频形成正向激励循环。
结语
跨栏运动的专项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优化必须突破传统训练的思维,构建起具备动态调整特性的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手段的创新应着重关注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把运动感知训练同认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安全保障方面,要使其贯穿于场地设计、器材研发以及应急机制的整个流程中;对于家校社协同机制,应当强化在体育育人方面的共识,形成目标达成统一的教育共同体。体育教育改革在未来的推进过程中,应基于项目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来开发课程蕴含的价值,在实现青少年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着力培育他们的坚韧品格以及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谨良 . 青少年跨栏运动员体能训练专项特点研究 [J]. 明日风尚 ,2017,(20):193.
[2] 王强 , 任杰 . 青少年跨栏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策略 [J]. 当代教研论丛 ,2017,(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