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间接否定鉴定等问题的探讨

作者

申致华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引言

在日常言语交际的过程当中,否定意义的表达具有多种手段。石毓智(2001)曾经指出,“就语言系统内部来说,否定的方法也是多彩多姿的,既可以利用否定标记‘不’或‘没’进行否定,也可以用反问语气、特指疑问代词、有否定意义的词语等手段达到否定的目的”。在这段陈述当中,已然展示了在现代汉语否定范畴中直接否定和间接否定的二元对立。

1.1 直接否定

直接否定,又称显性否定,是指“运用‘不’‘没’等否定标记进行的否定”。例如:

(1)这个二十瓦的灯泡不亮,还是那个七十瓦的亮。

(2)这个灯泡安好了以后就没亮,是不是坏了?

1.2 间接否定

间接否定,又称隐性否定,首次对其概念作出明确鉴定的是孔庆成(1998),他指出,“含蓄否定也叫隐性否定,指不具有否定形式却具有否定意义的否定”,并举出如下几例:

(3)你们真有用!两个大人竟让一个小孩跑掉了!

(4)如果我是上海市长的话,我就帮你留下了。

孔文认为,以上两例都表达了相应的否定意义,且在形式上均未出现“不”“没”等否定标记,属于间接否定范畴。总体看来,间接否定现有鉴定的标准有二,分别是“形式上不含‘不’‘没’等否定标记”及“内容上表达否定意义”。然而,通过对客观语言事实的观察,我们认为关于间接否定的鉴定问题,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

二、间接否定的现有鉴定

2.1 特殊用例

对于“内容上表达否定意义”这一鉴定标准,我们没有再进行探讨的必要,因为间接否定从属于否定范畴,其必然会在内容上展现出明确的否定意义。我们将讨论的焦点放在“形式上不含‘不’‘没’等否定标记”这一鉴定标准上。下面这种情况似乎更加值得注意:

(5)小王:“小李,你看看我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小李:“不好意思啊,我对这个问题没什么研究,或许你可以去问问小张。”(6)记 者:“您刚在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这是不是指香港人不够团结?”

李瑞环:“如果我祝你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不健康呢?”

如果按照现有鉴定标准,以上两例的否定答句都应当归入直接否定的范畴,因为它们在形式上都含有相应的否定标记“不”“没(有)”。但是依照本文的观点来看,它们都应当被判定为间接否定,理由如下:

以例(5)为例,首先,小李的否定答句“没什么研究”并未针对甲的问题作出诸如“写得好”或“写得不好”等直接性的评价;其次,从形式上看,即便小李的答句当中存在否定标记——“没”,但其否定辖域是后面的“研究”;最后,从内容上看,小李的答句表面上是针对自己对能力表达的否定性评价,这是其话语的信息意图,而其真正的交际意图——“这篇文章写得不怎么样”,是需要小王在获取信息意图之后,通过进一步推理才能够得出的。因此,这种否定的表达在方式上呈现出显著的间接性。

同理,例(6)也属于类似的情况。李瑞环的否定答句中,“不”的否定辖域是其后的“健康”,这并非针对问句问题的直接否定,相关的交际意图,即“不是指香港人不团结”必须经过推理的过程才能得出,同样具有明显的间接性。

2.2 存在局限

至此,间接否定现有界定标准存在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我们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1)形义对应关系简单粗暴。现有的鉴定标准,过度关注形式层面,认为含有否定标记的否定句就是直接否定,反之就是间接否定,这显然没有注意到否定标记是否针对相关评价对象的问题。如果并非针对评价对象,那么即使否定句中存在否定标记,也不应当被视为直接否定。正如庞秀成(1990)所说,“句子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复杂”,显然,这样简单粗暴式地将形式和意义一一对应起来的做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2)忽略内部语义表达逻辑。相较于直接否定而言,间接否定的交际意图,即说话人真正的否定目的,是需要听话人在获取说话人信息意图的基础之上,经过推理才能够得出的。也正因为有了这个附加的推理过程,使得间接否定的表达在方式上呈现出显著的间接性,而现有界定标准恰恰忽视了间接否定的这一核心表达逻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相关现象使用“间接否定”来进行指称,而不使用“隐性否定”的原因。顾名思义,“隐性”是指事物的性质或性状被隐去,隐性否定就是外部形式上隐去了“不”“没”等否定标记的否定,它着眼于表层形式的隐显;而“间接”是指通过中间事物发生关系,只要是交际意图需要推理才能获取的否定句,都应当划入间接否定的范畴,它着眼于表达方式的曲直,而表达方式的“间接性”正是间接否定内涵的核心之处。

三、间接否定的重新鉴定

3.1 鉴定标准

基于上述间接否定鉴定的局限所在,我们对其鉴定标准进行重新衡量,并且认为,间接否定的鉴定应当涉及到以下三条标准,它们分别是:

1)否定性。即语义内容的否定性,是指语义上表达了相应的否定意义。

2)间接性。即表达方式的间接性,是指采用“迂回”的表达方式,绕开对于评价对象的直接性否定评价,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即真正要表达的否定意义,需要经过推理获取。

3)无标记性。即形式上的无标记性,是指形式上不包含“不”“没”等否定标记。

要特别说明的是,“否定性”和“间接性”是间接否定鉴定的绝对标准,即当一句话同时具有“否定性”和“间接性”时,我们就可以将其判定为间接否定。此外,我们将“无标记性”这一标准看作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参考标准,因为从客观的语言事实看来,间接否定内部的绝大部分成员,在形式上确实都不包含“不”“没”等否定标记。然而,由于还有前文所提到的相关特殊用例存在,致使我们不得不对”无标记性”这一鉴定标准进行重新的衡量。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对以上三个标准进行分析说明。例如:

(7)他哪里知道人家是在笑话他?

(8)父亲:“你知道今天学校发试卷了吗?”

儿子:“我今天又没有去学校。”

例(7)中“他哪里知道人家是在笑话他”,在语义上具有否定性,在形式上具有无标记性。此外,其交际意图“他不知道人家是在笑话他”,需要经过推理才能获取,具有明显的间接性。综上,这句话同时满足间接否定的三个鉴定标准,属于典型性的间接否定。

相比之下,例(8)中儿子的答句具有明显的否定意味,在形式上也含有否定标记“没有”,但这里的“没有”并非针对父亲问题的直接回应。其真正的交际意图“我不知道今天学校发试卷了”同样需要父亲经过推理获取,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间接性。这句话具备了间接否定鉴定的两个绝对标准:间接性和否定性,故我们同样将其划入间接否定的范畴。

3.2 间接否定的鉴定至此,我们对间接否定做出如下鉴定:

间接否定:是指针对评价对象(事物、现象或问题等)不直接使用否定标记进行否定,同时间接行使否定功能的语言现象。

第一,从表层形式上看,我们削弱了以往间接否定鉴定中“否定标记有无”这一评判标准的绝对权威,转而将其看作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参考标准。如果一个否定句中的否定标记并非是针对评价对象而言的,那么它就属于间接否定。这样一来,诸如前文所举部分间接表达否定义的显性否定式的特殊用例,因为兼具间接性和否定性,就可以合理地归入间接否定的范畴。这样一来,可以使得间接否定的内部成员更加清晰化、丰富化。

第二,从表达方式上看,我们将间接否定的核心着眼于表达方式间接性,并以此作为鉴定的绝对标准。无论一个否定句在形式上是否具有否定标记,只要它的否定意义需要经过推理这一附加过程才能获得的,那么它就具有绝对的间接性,我们就可以将其鉴定为间接否定,这类似于修辞当中的“迂说法”。它并非通过直截了当运用否定标记的方式,针对评价对象(事物、现象或问题等)进行否定,而是故意运用转弯抹角的措辞来表达相应的否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孔庆成:《否定修辞作用的语用机制》,《语言文字应用》,1998 年第1 期。

] 李宝贵:《隐性否定的语用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1 期。

[4] 庞秀成:《由间接答语构成的问答语对》,《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 3 期。

[5] 张明辉,闫语萌:《现代汉语隐性否定研究综述》,《昭通学院学报》,2024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