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分析
米瑞玲 陈雯静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 421002
摘要:《玫瑰三愿》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它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首歌曲由龙榆生作词、黄自作曲,创作于1932年,正值中国动荡不安的时期。歌曲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作者及当时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忧伤与无奈。本文深入分析了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特点与情感表达。文章首先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情感,包括黄自的生平与创作风格,以及《玫瑰三愿》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女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命运的无奈。在演唱技巧方面,文章详细探讨了速度、节奏、音色、力度、吐字与咬字,气息、以及人物内心刻画情感表达等关键要素在演唱《玫瑰三愿》中的应用,揭示了演唱者如何在音乐处理中提升演唱技巧、增强情感表达。
关键词: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
作者简介:陈雯静(2002-)女,湖南株洲人,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一、词作曲家简介及《玫瑰三愿》作品概述
(一)词作曲家简介
《玫瑰三愿》是由黄自(1904-1938)先生作曲,龙七(1902~1966)先生作词,两人共同在1932年所创造出来的一首十分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自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后赴美留学,先后在欧柏林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美国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士学位的人。1929年回国后,他在上海沪江大学和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并兼任教务主任。黄自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一生创作了90多首不同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我们声乐教学当中熟悉的艺术歌曲有《花非花》、《我住长江头》、《玫瑰三愿》等。他还是中国最早最全面、系统地传授西方近现代作曲理论的音乐教授,他巧妙地将西方近现代作曲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相结合,成为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之一。
龙榆生(1902-1966),本名龙沐勋,字榆生,号忍寒,江西万载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词人。他早年师从黄侃、朱祖谋等名师,后致力于词学研究,曾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校教授,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为二十世纪国内三大词学家,主编过《词学季刊》,编著有《风雨龙吟室词》《唐宋名家词选》等作品,在词学的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方面贡献卓著。
(二)艺术歌曲《玫瑰三愿》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社会矛盾尖锐,而《玫瑰三愿》正创作于1932年的淞沪会战结束后不久,当时日本法西斯入侵,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内心充满了对国破家亡的忧心和愤恨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在上海国立音专任课的龙榆生先生看到校园间满地凋零的玫瑰花,一片萧条,倍感悲凉,不禁伤感忧愁,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词。“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这首词以玫瑰为主角,借物喻人、情感真挚,借玫瑰花的三个愿望,表达作者对处于社会底层妇女的残害和不平等待遇的同情与不满,及女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命运的无奈。随后黄自先生看到这首词之后很是喜爱并将它谱写成曲,创作了《玫瑰三愿》这首艺术歌曲,并赋予这首作品以极强的抒情色彩,通过拟人化的创作技法,充分地表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兴亡的感慨、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作品结构分析
《玫瑰三愿》是一首并列型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主调为E大调,调性布局为E大调-#c和声小调-E大调,6/8拍子,速度为行板,曲调优美舒缓,语句连贯通畅,作品虽然共29个小节,结构简短,但是音乐发展较丰富。《玫瑰三愿》采用了AAB的曲式结构,这种结构在艺术歌曲中较为常见,能够很好地平衡歌曲的表达与情感发展。第1到第3小节为作品的引子部分,第4到第12小节为歌曲的A段部分,其中,第一部分(A)由两个平行的旋律构成(4+4),旋律线条流畅而优美,如同玫瑰花茎一般,稳稳地向前推进。这一部分的旋律沉稳、悠扬,波动于5度和6度之间,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仿佛将听众缓缓带入到玫瑰的世界中。第13到第29小节为歌曲的B段部分,这部分由单一的旋律组成,用来呈现歌曲的高潮部分。在结构上,B部分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部分,这三个小部分分别对应着“玫瑰三愿”的三个愿望。第一个小部分旋律突然有了变化,音符跳动得更加活跃,就像是玫瑰突然抬起了头,开始诉说它的第一个愿望。第二个小部分旋律盘旋上升,音符之间的衔接就像是玫瑰的心跳,越来越快,充满了期待,表达了玫瑰希望被喜爱的人采摘的急切又羞涩的心情。最后一个小部分则以一种特别的旋律收尾,乐曲在6/8拍和9/8拍之间交替,仿佛是对前两个愿望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也为整首歌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作品演唱技巧分析
(一)速度与节奏的控制
歌唱中速度和节奏的控制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决定了歌曲的韵律感和流畅度,还深刻影响着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整体艺术效果。正确的速度和节奏控制能够使歌曲更具感染力,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内涵。《玫瑰三愿》这首歌曲起始谱例标注为行板,整体速度较为舒缓,速度可用每分钟60拍,节奏分明为86拍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我们在演唱时,需要准确的把握该曲整体的速度感,既要保证作品的流畅连贯性,又得体现出歌曲的情感起伏。作品的第一乐段从p开始缓缓诉说“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像是在赞美玫瑰花的含蓄内敛的娇姿,一簇簇在碧栏杆下绽放的样子。这时候演唱者速度一定是得舒缓的,像同别人说话般的语气诉说对玫瑰的赞美,把握开头弱起的节奏,娓娓道来。第二乐句则从第一乐句的p变为了mp,速度略有变化节奏更加的紧密连贯并且后半句整体用了rit(渐慢),那第二乐句演唱者就要演唱的比第一乐句稍微强一些,语气可以比第一句再坚定一些,到后半段就要把“开”字渐慢先强后弱着唱拉长线条,到了“下”字再回到原速度和p的力度,注意气息的连贯和强弱的对比。紧接着到了歌曲的重点“玫瑰三愿”,三愿的歌曲力度分别为中强-弱-强。三个愿望三个力度对比层次鲜明。一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演唱者要带着比前两乐句更加激动的语气和较为稍快的速度演唱一愿。二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带着亲切地温柔的语气和较为缓慢的速度演唱。三愿那红颜长好不凋谢,也就到了全曲的一个高潮之处。作者用一个八度大跳的音程表达极为强烈的情绪,诉说着自己不想红颜早逝的愿望。而“红”字到了此曲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升sol,唱到该字时我们要注意保持腔体的打开和统一的通道,自由延长此音,然后到“颜”字恢复原速度,演唱到“谢”时节奏自由延长速度渐慢。静待最后一句的到来,中间最好是间隔几拍不要着急,有准备且心里有底的把“好教我”唱出来,到“留住芳华”时回原速,把握作品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四、结语
《玫瑰三愿》这首作品不仅是黄自与龙榆生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情感表达与技巧运用的杰出代表。笔者通过对其创作背景、作品结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的深入剖析,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中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唱者在演绎此曲时,需精准把握速度与节奏、音色与力度、吐字与咬字以及气息的运用,以充分展现歌曲的艺术魅力。最终,通过细腻的情感处理和精湛的演唱技巧,使《玫瑰三愿》成为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盛洁.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色及演唱分析[J].牡丹,2024,(20):38-40.
[2]李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分析[J].牡丹,2024,(12):20-22.
[3]李爱红.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23,(20):114-117.
作者简介:米瑞玲(1969.7),瑶族,湖南辰溪人,职称:教授,学历:硕士,专业方向:声乐演唱。
陈雯静(2002.10),汉族,湖南茶陵人,职称:研究生在读,学历:本科,专业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