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常见故障的维修及预防
张冬阳
安徽海峰分析测试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引言
电气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于制造、交通、能源等领域,是实现工业控制与数据采集的核心单元。随着系统复杂度增加,其运行过程中易出现各类故障,对系统稳定性构成威胁。传统以人工经验为主的维修方式效率低、响应慢,已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高效、精准运维的需求。为此,研究设备常见故障类型、分析原因并优化维修与预防机制,成为提升自动化系统运行质量的关键。本文将从实际出发,探讨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的诊断与预防策略,为提升行业运维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常见故障类型及成因分析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多种故障,涵盖硬件损坏与软件异常,既有突发性也有积累性问题。常见故障包括:电源系统因接线松动、绝缘老化或模块损坏引发设备无法启动或频繁重启;接触器与继电器因触点烧蚀、弹簧疲劳导致响应异常;PLC 模块因程序错误、通信中断或硬件故障引起系统紊乱;传感器受干扰、老化或连接不良影响出现信号异常;高压环境下易因布线不当或电磁干扰造成信号传输错误;执行机构如电动阀门、伺服电机等因润滑不足或线路故障动作失灵;软件参数设置不当或操作失误也可能导致系统失常。上述故障往往交叉影响,需从系统层面综合排查。
二、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故障,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诊断与维修方法,确保快速定位、精准修复,降低停机损失。首先,在电源系统故障诊断中,应优先检测电压输出是否稳定、接线端子是否松动、保护装置是否误动作,并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测量交流或直流电压状态。其次,对于接触器与继电器故障,需检查触点是否过热、氧化,继电器动作是否可靠,若存在异常应及时更换。再次,对于 PLC 模块异常,应借助编程软件调取故障代码,通过通信状态、I/O 模块指示灯等手段判断问题点位,同时检查供电、接地是否正常。对于传感器类故障,可采用更换对比法、冗余传感技术、数据趋势分析等方法,排查是否为环境或本体问题。在干扰问题排查中,则应分析设备接地系统、电缆屏蔽是否有效,适当加装滤波器、信号隔离器等抗干扰措施。对于执行机构类问题,需结合机械系统检查,如是否卡滞、润滑不良或控制信号异常,并可通过模拟量反馈分析定位问题。为提高故障排查效率,建议建立常见故障数据库及标准化维修手册,实现知识共享与经验积累。维修工作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断电、标识、静电防护等基础安全措施,防止二次事故。
三、故障预防机制构建的关键路径
“预防为主”的理念应贯穿电气自动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首先是制度建设,企业应制定详细的电气设备管理制度、点检制度、维修记录制度,明确责任人、时间节点和操作流程,避免因管理缺失造成隐患。其次是预防性维护,通过周期性维护保养替代被动修复,包括定期检查接线紧固、滤网清理、绝缘检测、软件升级、备件更换等。第三是技术培训,加强对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对设备状态判断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第四是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在关键设备上线前开展可靠性测试、故障模式分析(如FMEA)等,提前制定预案。第五是建立设备健康管理系统(EHM),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分析关键参数趋势,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异常状态,实现由“事后抢修”向“事前预测”转变。第六是强化备件与技术储备,对于关键零部件应提前储备,保证突发故障时快速响应,减少等待时间与经济损失。
四、智能技术赋能设备管理的实践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成熟,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正在迈向智能化、网络化、精准化。首先,利用传感器网络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采集与云端存储,构建“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其次,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设备故障历史、运行规律,实现故障预测模型构建与健康评估算法优化,提升维修决策的科学性。再次,通过引入 AI 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手段辅助故障识别,减少人为误判。第四,推广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模型实时映射物理设备状态,实现远程控制、模拟测试、虚拟维修等功能。第五,开发智能维修平台,实现故障诊断辅助、维修指导、专家在线问答、维修知识库建设等功能,提升维修效率。第六,推动设备间协同运行,如机器人自动巡检系统、智能开关自诊断装置等,提高自动检测与自动修复能力,构建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的智能设备运维体系。第七,积极开展与设备制造商的联合运维机制,推动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提升售后服务质量与维保效率。
五、电气自动化故障管理的制度保障与文化建设
技术手段是基础,管理制度与安全文化是保障。首先,企业应完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涵盖采购、安装、运行、维护、更新等环节,实现流程闭环。第二,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打破维修、操作、管理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第三,推行责任制与激励机制,对设备管理人员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提升主动维护意识。第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定期组织技能竞赛、隐患排查活动、安全教育培训等方式,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与设备主人翁精神。第五,鼓励技术创新,设立设备管理改进专项基金,支持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新技术应用。第六,推动设备管理信息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台账数字化、流程电子化、信息可追溯,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第七,加强对外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型设备可靠性分析、预测性维护技术研究,提升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结论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是现代工业系统的核心,其稳定运行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与效益。随着系统日益复杂、运维压力加剧,亟需从技术、管理和人员多方面协同,推动从经验维修向数据驱动、预防为主的模式转型。构建高效的故障诊断体系与预防机制,应用智能化运维手段,并完善制度保障,是实现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设备运维将朝着感知精准、调度智能、自主优化的方向演进,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缪海波 , 周园园 . 船舶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J].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24,32(12):75-77.DOI:10.19727/j.cnki.cbwzysc.2024.12.023.
[2] 石磊 .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故障预防与检修技术探析 [J]. 仪器仪表用户 ,2024,31(11):37-39.
[3] 熊淑媚 . 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4,(2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