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工艺美术与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刘旭
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第一中学 551300
引言
当今社会,数字技术深度重塑教育生态。2020 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程,而工艺美术作为劳动智慧的具象表达,天然契合劳动教育需求。当前,传统工艺传承面临技艺断代、教学滞后等困境,劳动教育也亟待创新载体。整合工艺美术与劳动教育资源,既能借助数字技术激活传统工艺,又能为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场景,对构建现代课程体系意义深远。
一、数字时代工艺美术与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
该整合实践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做中学”,在活动中主动构建的一种探究过程。以项目式学习(PBL)理论为基础,借助一个真实的工艺项目来实现,在 3D 模型、数控雕刻等数字技术和陶瓷烧制、刺绣针法等工艺的基础上加以融合,使知识和技能得到结合。马克思曾说:“劳动是人特有的本质活动”, 工艺美术创作的劳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数字技术的融入则拓展了劳动实践维度,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新范式。
二、数字时代工艺美术与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课程开发实践
(一)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目标分三维构建:在知识方面,学习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历史和工艺原理,熟练掌握 CAD、激光雕刻机等数字工具;在能力方面,强调学生能够进行传统的工艺与数字的结合设计,包括创作构思—数字化建立模型—实物生产制作过程。在情感方面,通过劳动的创造活动来培育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对传统劳动文化的尊重及对数字时代劳动形式丰富性认同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上采用“传统工艺内核和数字技术外延”的组合模块形式:针对陶瓷、刺绣等不同的传统工艺门类,主要教授材料特性、制作技法、文化特色等内容。 数字工具的模块重点讲解 3D 扫描、参数化设计等相关工具的应用;项目实践是基于人工智能重构的传统纹样和数控装备落地榫卯结合现代家具项目展开,学生利用模块化的知识与技能完成相应工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教学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融合方式:线下,教师先进行传统的技法演示;然后可以借助 AR 技术辅助学生更佳地进行观察内部的器物实践,如拉坯实践等。线上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实现对工艺制作的过程模拟,使学生与工艺大师之间能够实现直播互动。同时,通过“数字工艺档案袋”进行教学过程的记录,由老师利用学习分析追踪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评价机制采取“过程性评价 + 展演评价”,不仅考量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同时也要求进行劳动创造的展示,在评分标准上包括 3D 打印作品精度和传统工艺美学契合度两项内容。
三、应对数字时代工艺美术与劳动教育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挑战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打造 “三维度” 培训体系:针对教师开展数字工艺技术研修,提升教师的3D 建模等数字化工具的教学应用能力;与非遗传承人联手开办公匠坊,助力教师提升传统工艺技能的教学能力;专家对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培训。该市某职校推动教师走进企业实践,参与数字雕刻 + 木雕融合项目,利用 “做中学” 拓展不同领域教学,并依托教师共同体定期开展案例研究。
(二)加大课程资源建设投入,完善资源建设机制
打造“校—企—社”的研发新模式:依托工艺企业开发制作陶瓷釉料配方调试视频、木雕纹样 AI 设计案例等数字化资源;利用社区建设“工艺劳动实践基地”,把传统的作坊变为数字劳动教育场所。成立由教育专家、工艺大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依据数字技术和学生评价进行更新迭代,每学期作出一次评价,搭建“工艺劳动资源云平台”,将虚拟仿真软件与素材绑在一起进行共享,大大节省了成本。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平衡数字技术与传统劳动的关系
课程设计设立“技术与劳动”思辨环节,“数字雕刻取代手工雕刻了吗?”等话题讨论,目的是帮助学生厘清数字技术只是劳动工具的延伸,并非劳动本质的更替。在项目实践中,分头书写“双劳动日志”,记录运用数字技术工作和传统的动手劳作的日程,比较两者的差别。非遗传承人讲座,将传统技艺里的“磨杵成针”的精工细作结合数字时代“快速迭代”的开发思路融入教学之中,帮助学生走出“唯技术论”的思想误区。
总结: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了数字时代工艺美术与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课程开发框架,验证了 “传统工艺 + 数字技术” 劳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课程开发从目标、内容、方法三方面着手:目标兼顾知识技能与劳动价值观,内容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强调虚实结合实践。同时通过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与学生引导应对开发挑战。未来可扩大实践,探索新技术应用,深化资源整合,为培养新时代劳动者提供更多课程范式。
参考文献:
[1] 陈斯敏 , 廖礼鹏 .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群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浅析[J]. 广东教育(职教),2024(3):84-86.
[2] 陈映月 . 听障生工艺美术课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析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1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