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 技术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索
夏婷
江苏省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 213300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传统课堂中,教师常面临学情把握不够精准、教学资源更新滞后、师生互动形式单一、学科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新课标对“培养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AI技术凭借其数据处理、智能生成、交互模拟等功能,能够为这些教学困境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在“公民基本权利”教学中,AI 可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前预习反馈,精准定位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偏差;在“国家机构”教学中,AI 能实时抓取最新政策文件并转化为生活化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本文立足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知识点,探讨 AI 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应用策略。
二、AI 技术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推动学情诊断从经验判断走向精准定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判断主要依赖课堂观察与作业批改,难以全面捕捉个体差异。AI 技术通过分析学生在预习测试、课堂互动、课后练习等环节产生的多维度数据,能够清晰呈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与思维误区。例如,在“宪法是根本法”教学前,AI 系统可通过诊断性测试发现,部分学生混淆“宪法原则”与“普通法律规则”的适用范围,或对“宪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机制理解模糊。
(二)促进教学资源从静态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及时回应社会热点与学生生活。然而,传统教材中的案例更新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即时教学需求。AI 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与内容生成功能,能够实时抓取权威媒体的法治新闻、社会事件,并自动匹配教学目标,生成贴合学情的教学资源。例如,在“隐私权保护”教学中,AI 可将近期发生的“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泄露”事件转化为包含事件经过、法律分析、解决建议的多模态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际应用。
(三)重构课堂互动从单向传递走向多维对话
传统课堂的互动常受限于时空与人数,难以实现深度参与。AI 技术支持下的智能交互系统,能够构建虚实融合的互动场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反馈。例如,在“模拟法庭”教学中,AI 虚拟仿真系统可让学生通过终端设备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系统实时识别学生在法律表达、逻辑推理中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建议,如“证据引用需明确具体法律条款”“辩论观点应紧扣案件争议焦点”。
三、AI 技术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诊断:基于AI 的学情分析与教学调适
教师可借助 AI 学习平台,在“公民权利与义务”单元教学前,设计包含概念辨析、情境判断、观点表达等不同维度的诊断性任务。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权利主体资格”“侵权行为识别”等任务中的作答表现,AI 系统能够生成可视化的认知图谱,清晰标注学生在“受教育权的内涵与实现途径”“劳动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等知识点上的理解误区。这种数据化分析使教师能够精准把握班级整体的认知基线与个体差异,避免仅凭经验设定教学重点。例如,发现多数学生对“权利救济途径”存在混淆时,可将“如何正确行使申诉、控告权”作为教学突破口,设计针对性的案例辨析活动。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课时教学中,AI 系统实时采集学生的课堂互动数据,包括答题正确率、提问频率、讨论参与度等。当系统检测到学生在“维权途径选择”环节出现集中困惑时,会自动提示教师调整教学节奏,如暂停理论讲解,插入“12315 投诉平台操作演示”微视频,并组织小组讨论“线上购物维权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这种动态反馈机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按预设教案推进”的固定模式,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即时反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知识讲解与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步。例如,在发现学生对“诉讼维权流程”理解困难后,可借助AI 生成简易流程图,帮助学生梳理“起诉—举证—庭审—执行”的关键步骤。
针对学生在“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上的不同发展水平,AI 系统可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对于“法律规则认知”薄弱的学生,推送图文并茂的“交通法规图解”“校园安全条例动画”等具象化资源,帮助其建立基础概念;对于能够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学生,提供“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法律辩论”等挑战性任务,引导其向高阶思维发展。例如,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学中,为基础薄弱学生设计“不良行为识别与应对”互动游戏,为能力较强学生布置“校园欺凌防治方案设计”实践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实现“因材施教”的精准落地。
(二)智能生成:AI 驱动的教学资源创新开发
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AI 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政策文件、热点事件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教学素材。例如,在“国家机构”教学中,教师输入“国务院机构改革”相关关键词,AI 系统可自动生成三方面资源:一是“改革前后部门职能对比表”,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科学技术部职责调整”“知识产权局升级”等变化;二是“改革意义专家解读”音频片段,解读“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对民生保障的影响”;三是“教育部门新职责与学生关系”情景短剧脚本,模拟“新组建的国家数据局如何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的对话场景。这些资源将宏观的国家治理转化为学生身边的生活议题,帮助其理解“国家机构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增强对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对于“国家安全”“国家主权”等难以实地体验的教学内容,AI 虚拟仿真技术可创设逼真情境。在“网络空间安全”模块教学中,学生通过AI 交互系统进入“校园网络安全保卫战”模拟场景,扮演“网络安全员”角色,处理“虚假信息传播”“学生信息泄露”等虚拟事件。系统根据学生的处置方案,实时反馈“是否符合《网络安全法》规定”“应急措施是否完整有效”,并提供法律条款查询与操作指南。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概念灌输”的生硬感。例如,在“领土主权”教学中,通过 3D 虚拟技术展示“边境哨所官兵日常”,配合 AI 生成的“戍边战士访谈录”,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主权不可侵犯”的内涵。
AI 技术能够整合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支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系统可自动关联“二十四节气”相关资源:文本层面,提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节选及现代白话文翻译;音频层面,收录各地非遗传承人讲述的“节气谚语与道德规范”;视频层面,呈现“节气习俗中的法治文化”纪录片,如“春节祭祖中的家庭责任”“清明扫墓中的法律传承”。同时,通过知识图谱梳理“节气文化—道德观念—法治精神”的内在联系,例如“冬至包饺子体现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法典对家庭关系的调整”。这种多模态整合使传统文化教学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介绍,引导学生在文化解码中理解“德法共治”的中国智慧。
(三)智能互动:AI 引领的课堂对话模式革新
AI 对话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全天候、针对性的学习支持。在“公民基本权利”课后复习中,学生可通过智能终端向 AI“助教”提问:“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享有选举权?”“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系统基于法律知识库与学情数据,自动生成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解答,如结合“宪法第 34 条”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解释选举权年龄限制,通过“现实案例 + 法律条文”说明言论自由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这种即时反馈弥补了传统课堂中“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疑问”的不足,让每个学生都能随时获得专业解答,增强学习自主性。例如,在“权利救济途径”学习中,AI 可根据学生输入的具体侵权场景(如“网购商品质量问题”),一步步引导其选择“协商—投诉—诉讼”的合理维权路径。
AI 技术可赋能小组合作学习,提供过程性指导。在“社区治理”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分组设计“校园周边环境改善方案”,AI 系统实时分析各组讨论记录,识别出“问题界定不清晰”“解决方案缺乏法律依据”等共性问题,自动推送“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其他学校成功案例”等资源,并提示“需明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周边环境的规定”“方案实施需考虑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流程”。这种智能引导避免了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方法。例如,当某组提出“禁止校园周边小吃摊”的建议时,AI 会提醒其考虑“个体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寻求平衡,培养法治思维与协商能力。
基于情感计算技术,AI 设备可识别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状态(如困惑、兴趣、倦怠),辅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当系统检测到学生在“法律条文解读”环节出现大面积困惑表情时,会提示教师转换讲解方式,如采用“案例倒推法”从具体事件引出法律原则,或通过动画演示“法律条文制定过程”降低理解难度。在“责任担当”主题讨论中,AI 可分析学生发言的情感倾向,鼓励内向学生通过文字输入表达观点,并将其见解转化为语音分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舒适的方式中参与互动。这种融合情感支持的智能互动,使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成为价值观培育的情感共同体。
(四)跨学科融合:AI 助力的立体化课程建构
AI 技术可通过知识图谱揭示道德与法律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理解“德法共治”的逻辑。在“诚实守信”教学中,系统展示“道德要求—法律规范—社会后果”的三维关系:道德层面,诚信是个人品德的核心要素;法律层面,《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实践层面,失信行为会面临信用惩戒、法律追责。同时,结合“电商平台虚假宣传”“个人征信记录影响”等案例,动态演示“道德失范如何演变为法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的认知。这种跨维度整合让学生超越对道德与法律的割裂理解,形成立体化的规则意识。
AI 支持下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真实生活场景。在“垃圾分类中的公民责任”教学中,教师联合物理、信息技术学科,设计“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设计”项目:道德与法治学科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是公民基本义务”“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要求”;物理学科指导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技术原理;信息技术学科支持学生开发简易的垃圾分类 APP。AI 系统全程提供法律政策查询(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数据模拟(如不同垃圾分类方案的环境效益对比),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体会“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实现从“知识习得”到“素养提升”的跨越。
AI 技术打破课堂边界,构建“线上认知—线下践行”的闭环。在“志愿服务精神”教学中,线上环节通过 AI 生成“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报告”“志愿服务相关政策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责任的法律基础与道德内涵”;线下环节借助智能平台发布真实的社区服务任务(如“关爱独居老人结对帮扶”),学生报名后,系统自动匹配服务对象并提供“沟通技巧指南”“安全注意事项”,服务结束后生成包含“服务时长、群众评价、自我反思”的电子档案。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使道德与法治教育从“课堂说教”转化为“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真实行动中深化对“责任担当”的理解,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四、结语
AI 技术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带来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从“单向传递”到“多维互动”的深度变革。一线教师应立足学科特性,聚焦具体教学知识点,合理运用 AI 的精准诊断、智能生成、交互模拟等功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AI 技术的应用需始终坚守教育本质,避免陷入“技术崇拜”,保持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与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孙菲菲 . 打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理技术“聚化”新视界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 (10): 28-30.
[2] 吴国志. 新媒体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J]. 华夏教师, 2025, (06):82-84.
[3] 李肖 . 探析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5, (S1): 71-72.
[4] 黄秋生. 数字化技术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新探——以八年级上册“做负责任的人”为例 [J]. 新课程 , 2025, (03):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