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
张雪娥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城子街中心学校 130517
一、引言
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传递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同时,农村初中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实验设备不足,教师难以开展丰富多样的互动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师生互动效果不佳。因此,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物理课堂的师生有效互动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初中物理课堂师生互动现状
(一)教学方式传统,互动形式单一
在农村初中物理课堂上,许多教师仍然采用 “填鸭式” 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简单互动形式,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例如,在讲解 “欧姆定律”时,教师往往直接给出公式和结论,然后通过大量的例题进行讲解,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和套用公式,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停留在表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
(二)学生基础薄弱,互动积极性不高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存在畏难情绪,缺乏自信,不敢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同时,由于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他们在课堂上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导致师生互动难以有效开展。例如,在 “浮力” 的教学中,当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浮力的应用时,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保持沉默,影响了课堂互动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有限,互动条件不足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实验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教师难以开展分组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师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互动受到限制。例如,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中,由于实验器材不足,教师只能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只能观察教师的操作和实验现象,无法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和探究,难以深入理解知识点,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仅限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观察,缺乏实际的操作和交流。
三、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一)开发简易实验器材,搭建互动实践平台
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开发简易实验器材,为学生搭建互动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例如,在讲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筷子、杯子、橡皮筋等常见物品制作简易的乐器,如橡皮筋吉他、杯子鼓等。学生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松紧、杯子的大小等因素来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方法和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声音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合作完成 “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播声音”的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挖掘生活物理实例,创设互动情境
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创设生动有趣的互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欲望。例如,在讲解 “电功率” 时,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的用电情况,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的用电器,如电灯、电视机、电冰箱等,了解它们的额定功率、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等参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用电器信息,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用电器功率不同?如何计算家庭用电的电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 “如何节约用电”,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节约用电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三)设计递进问题链条,引导互动思维深入
在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递进式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在师生问答和讨论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和互动。例如,在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 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如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不同的接触面(毛巾、木板、玻璃)上滑行的距离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在不同的接触面上滑行的距离不同?”“如果接触面完全光滑,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进行猜想和推理。接着,教师可以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过程,再提出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和意义。
(四)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促进互动深度交流
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思维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和互动。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流程图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梳理物理知识体系,分析物理问题的解决思路。例如,在复习 “力学” 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的定义、单位、三要素)、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回顾所学的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相互评价和补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结语
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应结合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和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开发简易实验器材、挖掘生活物理实例、设计递进问题链条、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等策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与交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提高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玉秀 . 融合互动理念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5, 21 (05): 52-54.
[2] 高小平 . 初中物理课堂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J]. 教育 ,2025, (10): 73-75.
[3] 万磊 . 初中物理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分析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 (13):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