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结构连接性能研究

作者

刘成琳 蔡岩松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近年来,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建筑政策的推进,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引领建筑技术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配式建筑是以预制构件为基础,通过现场组装形成整体结构体系的建筑形式,相比传统现浇建筑具有施工周期短、资源利用率高、施工污染小等优势。在整个装配式建筑体系中,结构连接技术是实现构件一体化、力学协同和施工效率提升的关键。连接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荷载传递能力以及抗震性能,是评价装配式建筑安全性与耐久性的重要指标。然而,与传统现浇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连接更复杂,连接方式多样,力学行为更为不确定,特别是在受力、变形协调、疲劳寿命及施工误差敏感性等方面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因此,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结构连接性能、优化连接设计与施工工艺,是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从连接结构的设计理念出发,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对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常见连接方式及其性能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其在不同结构体系中的适用性和发展趋势,旨在为今后的连接技术研究与标准体系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性能分析

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连接部位承担着构件之间的力传递与整体结构协同工作的作用。连接方式主要分为湿连接与干连接两类,其中湿连接通过现场现浇混凝土将预制构件连接形成整体,具有连接刚度高、整体性好、抗震性能强等特点,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干连接则多采用螺栓、销键或其他机械连接件实现,具备施工速度快、可拆卸和工业化程度高的优势。连接性能的研究主要围绕连接刚度、延性、承载力、抗震性和施工工艺可控性展开。理论与实验研究表明,湿连接在实现整体结构性能方面更优,尤其在抗震设防区,其良好的能量耗散能力和变形协调性可有效提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二、装配式钢结构连接设计及性能优化

钢结构在装配式建筑中以其强度高、重量轻、施工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其连接方式主要包括高强螺栓连接、焊接连接和节点拼装连接等。连接性能不仅影响构件之间的传力路径和结构整体刚度,也决定了结构体系在地震荷载下的能量耗散与变形能力。在高强螺栓连接中,连接部位需保证足够的滑移系数和预紧力稳定性,防止连接面发生相对滑移。连接螺栓布置形式、摩擦面处理质量及连接构件的尺寸匹配均直接影响连接刚度和强度。焊接连接虽能实现良好的刚性连接和传力连续性,但现场焊接质量不易控制,容易受施工环境和操作水平影响,存在焊缝缺陷等安全隐患。近年来,节点拼装式连接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通过标准化节点件实现快速装配和现场拼接的方式,能够在保证结构性能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稳定性。

三、装配式钢- 混凝土组合结构连接机理研究

钢 - 混凝土组合结构结合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和公共建筑领域。该体系中连接结构的复杂性更高,需同时考虑两种材料在性能上的差异与协同工作机制。连接方式通常采用钢筋锚固、螺栓连接、剪力键、套筒灌浆连接等复合连接形式,实现钢与混凝土之间的有效结合。其连接性能主要取决于界面粘结力、剪切力传递效率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变形协调能力。研究表明,套筒灌浆连接作为目前主流连接方式之一,具有施工简便、连接强度高、适应性强等优势,尤其适用于钢柱 - 混凝土梁或钢梁 - 混凝土板等组合节点中。但其性能稳定性高度依赖灌浆材料强度、套筒加工精度及现场灌注质量控制,若灌浆不密实或锚固长度不足,易出现连接失效。

四、连接性能影响因素及施工误差控制分析

装配式建筑连接性能除受连接形式与材料属性影响外,还与构件制造精度、安装工艺、施工误差控制等因素密切相关。工厂预制环节的精度直接决定现场装配精度与连接匹配性,一旦出现构件尺寸偏差、连接面不平整、连接件错位等问题,将导致连接受力异常、连接性能劣化,甚至引发结构安全问题。现场安装工艺控制同样关键,如螺栓预紧力不足、焊接质量不达标、灌浆不饱满等均可能成为连接薄弱环节。研究表明,连接区域为装配式结构最易发生破坏的部位,需通过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加以保障,包括从设计阶段引入构件可装配性校核、施工阶段建立三维检测系统、运营阶段实施连接节点健康监测等手段,实现连接质量的可追溯性与可控性。

五、典型工程案例与装配式连接技术发展趋势

在多个已建成的大型装配式建筑项目中,连接技术的应用已取得良好成效。例如,在深圳某装配式住宅项目中,采用竖向钢筋套筒灌浆、水平预埋槽道连接与干式吊装配合工艺,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还有效提升了结构整体性能。项目在施工阶段引入三维扫描定位与智能张拉系统,对连接位置偏差、灌浆密实度进行全程监控,极大降低了施工误差风险。在上海某高层办公楼中,采用装配式钢框架 - 混凝土剪力墙组合结构,节点设计采用高强螺栓与湿接头混合连接方式,在满足结构抗震设防要求的同时,实现了高质量快装目标。

结论

装配式建筑结构连接性能是决定整体结构安全性、耐久性与施工效率的核心技术问题。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与钢 - 混组合结构中不同连接方式的力学性能、施工适应性与耐久特性分析,明确了连接形式对装配结构性能的影响机制,指出了影响连接性能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连接设计是实现结构整体性和构件协同工作的基础保障,未来应进一步推动连接技术的标准化、智能化与高性能化发展,完善相关设计规范与施工工艺,为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房志勇 , 周强 . 预制装配式轻型环保节能房屋初探 [J].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7,(05):33-35+3.

[2] 杨先奎 , 杨军 . 框架轻板建筑和装配式大板建筑的工业化施工方法 [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7,(03):54-58.

[3] 栗新 . 工业化预制装配式 (PC) 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 [J]. 建筑施工 ,2008,(03):201-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