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西域文献中所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作者

玉旺娇 麦提亚森·多来提尼亚孜

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甘肃兰州 73003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也是对古时候民族治理相关理论的延续与丰富。西域史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详实记录了西域与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度互动。历史长河中,西域实践推动民族交往交融,夯实民族团结根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重要支撑。本文通过综述西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域研究现状,考察其中巩固民族团结的经验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其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借鉴。

一、西域文献研究概况(2022—2024)

本文在知网以 2022-2024 年为时间区间、“西域 + 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的相关文献有 47 篇(含期刊、学位论文等)。分析其内容可知,其主要可从历史治理视域下、文学文本、文化载体与传播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首先,从历史治理视域下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白一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西汉西域经略研究》对西汉经略展开分析,陈瑞雪、包朗、屈玉丽《<西域图志> 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则从清代乾隆时期的西域入手研究。

其次,分析文学文本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部分是通过分析诗文背后的内涵及交往现象来论述其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申小龙在《文化语言学》中说到,文学语言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 [1]。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词汇运用到情感表达,都深刻反映了当时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认同。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从这一方面入手的有曹立中和邓含双的《西域边塞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性探究》、梁欣荣《清代西域诗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刍议》、陈宁波《浅析清代西域诗文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李世忠《隋唐五代西域题材文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写》、胡以存 西游记 > 唐僧河州行程与明代西域史地变迁——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明代西域的文学映射》和王吉祥《元代东迁西域文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魂入行理据考探》。

最后,文化载体与传播方面。正如学者徐通锵在《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离不开语言。[2]探析西域文献,可以发现其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在传播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高芳《瀚海墨藏 金石见证——西域书法见证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英惠《地名传播:方志典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基于< 钦定西域同文志 > 的文献考察》、张允、刘华丽《文化润疆视域下古代西域驿站媒介空间研究》都是这一方面的代表。

二、西域文献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系统梳理西域文献概况并进行深入剖析可见,西域文献从不同角度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下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历史视域下的共同体意识溯源。白一凡聚焦西汉时期的西域经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族迁徙)等维度深入剖析了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在政治保障、物质基础、思想根基、社会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清晰勾勒出西汉西域经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基础的历史脉络;陈瑞雪以《西域图志》为切入点,系统研究清代乾隆时期西域的御制诗文、治理政策(军事、农业、民族等方面)以及文化传承举措,揭示清代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历史贡献。

文学文本中共同体意识书写。曹立中和邓含双深入剖析唐、清两代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交往叙事,找到了西域边塞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性。特别分析边塞诗中的经典意象,并发现其中自然景观的审美共同体构建以及对于文化认同的作用,凸显其在共同体意识传承和弘扬中的独特价值。梁欣荣和陈宁波以清代西域诗为载体,分别从政治、经济、精神文化及语言文字、艺术交融等维度展开解读,剖析诗歌中体现的边疆与内地的利益共同体构建、文化同源性认知强化以及形成系统的共同体话语体系等。其中有如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耕屯处处聚人烟”等经济图景、林则徐《回疆竹枝词》“语言文字本同源”以及萧雄《西疆杂述诗》首创“中华一体”诗学概念等的分析,表明清代诗歌多民族文化互鉴与国家认同的文学映射。李世忠对隋唐五代西域题材文献中的民族平等、文化认同、文化融合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梳理,揭示文献对“多元一体”格局的记录与传承。胡以存从《西游记》中唐僧河州行程相关描述出发,分析“河州”“乌斯藏”“鞑靼”等关键词与明代西域史地变迁的联系,揭示取经故事在流传演变中对青藏地区民族历史变迁的反映,以及对共同体意识的折射。

文化载体和传播工具中的共同体构建。西域文献的物质形态具象化地呈现了共同体意识。高芳以西域书法遗存为切入点,论证汉字及粟特文、回鹘文等多民族文字书写在艺术传承中的互鉴共生,揭示书法艺术作为文化凝聚载体的共同体演进轨迹,阐释汉字及多民族文字书写在艺术传承、文化凝聚中的独特作用。周英惠通过《钦定西域同文志》的地名考证与语言注释,分析清代方志典籍如何通过地理叙事强化历史连续性与大一统观念。张允、刘华丽以媒介空间理论为基础,从顶层设计、表征建构、关系建构三个维度探讨古代西域驿站作为边疆治理、媒介实践以及凝聚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如何推动民族交融,形成共同体意识。挖掘其对当代文化润疆在边疆治理、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方面的参考价值。

三、结论与未来展望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西域始终处于独特且重要的历史地位,西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纽带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从历史维度出发,现有研究梳理了西域与中原在政治、经济方面互动往来的脉络,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多元路径:政治治理奠定制度基础,经济互动培育物质纽带,文化互鉴铸牢精神内核;生动地展现空间融合中的文明共生,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多元一体”的智慧借鉴。从文学维度来看,西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交织,其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有研究揭示了诸如边塞诗等文学文本文献中所蕴涵的共同体意识,凸显文化共鸣对国家认同构建中的深化作用。这种精神上的共鸣,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在当今,这一精神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动力。从文化载体维度来看,现有研究从物质形态入手探究了其在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在语言学以及对“共同体意识”的量化研究等方面仍存在亟待弥补的空白。西域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下,西域发展迎来新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在大数据等的辅助下,对西域文献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得出更多新的发现。通过对西域文献研究,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提炼政策建议,助力新时代共同体意识铸牢。同时也可以结合考古学、人类学材料,进行跨学科融合研究,构建 “文本 - 物质” 互证的研究范式。

结语

综合来看,西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相关历史实践,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历程中的有效实践和重要历史见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4] 通过对西域相关历史文献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既不是单一民族扩张的结果,也不是多元文化的简单拼凑,而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通过政治互信、经济互惠、文化互鉴逐步形成的有机整体,窥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进程中的演进轨迹。其相关研究成果与新时代的价值与现实相符,不仅可以为之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参考,为我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探索如何有效促进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还可以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边疆治理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展望未来,随着我们对跨学科融合研究的尝试,相关研究工作的持续深入,对于西域文献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将不断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M]. 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2] 徐通锵. 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14.

[3] 梁新荣 . 清代西域诗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刍议 [J]. 宁夏师范学院报 ,2023,44(08):5-11+17.

[4] 周英惠 . 地名传播:方志典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基于《钦定西域同文志》的文献考察 [J]. 传媒观察 ,2023,(08):64-72.

[5] 张允 , 刘华丽 . 文化润疆视域下古代西域驿站媒介空间研究 [J]. 当代传播 ,2023,(04):109-112.

[6] 白一凡.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西汉西域经略研究[D]. 山东大学 ,2022.

[7] 陈瑞雪 , 包朗 , 屈玉丽 .《西域图志》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J].今古创 ,2023,(40):67-69.

[8] 曹立中, 邓含双. 西域边塞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性探究[J]. 喀什大学学报 ,2022,43(04):18-23.

[9] 陈宁波 . 浅析清代西域诗文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 新楚文化 ,2024,(20):25-28

[10] 李世忠 . 隋唐五代西域题材文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写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45(01):167-173.

[11] 高芳 . 瀚海墨藏金石见证 [N]. 新疆日报 ( 汉 ),2024-08-05(007).

[12] 胡以存 .《西游记》唐僧河州行程与明代西域史地变迁——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明代西域的文学映射 [J]. 西部蒙古论坛 ,2024,(01):42-49+126.

[13] 王吉祥 . 元代东迁西域文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魂入行理据考探 [J]. 新余学院学报 ,2023,28(05):89-95.

[14] 习近 平 . 在 全 国 民 族 团 结 进 步 表 彰 大 会 上 的 讲 话 [EB/OL].(2019.9.27)[2025.2.22]. 中 央 纪 委 国 家 监 委 网 站,http://m.toutiao.com/group/6741229820283191820.

[

作者简介 ] 玉旺娇(2002-),女,傣族,云南景洪市人,2024 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麦提亚森·多来提尼亚孜(1998-),男,维吾尔族,新疆洛浦人,2023 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民委多语种翻译研究基地、语言翻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