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作者

曹艳

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441000

引言: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一年级,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其阅读能力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学业的发展。然而,在当前一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多样化阅读资源等。如何在这一阶段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年级阶段,作为学生正式接触系统语文学习的起点,其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的形成。然而,从当前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学生缺乏对阅读的兴趣,认为阅读是一项枯燥、机械的任务,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许多教师仍以课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个体差异,缺乏创新与趣味性。阅读材料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往往内容过于简单或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1]。家庭阅读环境不够完善,家长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与学校的有效配合。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二、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培养阅读兴趣和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在教室内设立阅读角,布置温馨的阅读环境,摆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儿童读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愿望。同时,教师要注重通过有趣的开场白、角色扮演、故事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近文字、爱上阅读。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应突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更多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化教学、图文结合、绘本教学、分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课堂互动性。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画画、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多感官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要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可以在阅读之后让学生简单写下读后感、关键句、关键词,或通过仿写、续写、改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写作意识。同时,选择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读物也至关重要,教师和家长应共同甄选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科普绘本、经典儿歌等,既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要能引发情感共鸣,提升阅读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2]。家庭教育在阅读能力培养中也不可忽视,学校应积极推动家校合作,鼓励家长陪伴孩子进行亲子共读,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形成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合力。

三、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举例

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为例,这首李白的名篇言简意深、意境优美,是一年级学生接触古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首先营造情境,如通过播放轻柔的古筝曲、展示一幅月夜古风插画,配合教师低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画面。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觉得李白为什么说地上像有霜?”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看到月光洒在地上,产生了误以为是霜的错觉,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模仿李白的思乡情感,讲述自己曾经想家的经历,增强情感共鸣。随后,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从正音、节奏到情感表达,再到背诵默写,并结合识字教学,如重点学习“床”“月”“霜”等生字,指导学生用这些字组词造句,加深理解。最后,可以拓展活动,如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静夜思”,或续写一两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通过读、讲、写、画等多种方式,将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文综合素养。

结论: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启蒙与引导的双重任务,是学生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起点。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阅读水平,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设计,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不断尝试中探索更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阅读教学路径,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燕娜 . 探寻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2015, 12(6):1.DOI:CNKI:SUN:DYXT.0.2015-06-165.

[2] 马建华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J]. 新课程 ( 中 ), 2017, 000(00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