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作者

王伟伟

131128199305272721

1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我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城乡规划通过对乡村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能够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发展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然而,目前我国乡村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产业发展滞后

当前,许多乡村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以一些山区农村为例,仍以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缺乏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同时,乡村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乡村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对本地资源优势挖掘不够,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

2.2 空间布局不合理

部分乡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村庄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村民住宅建设随意性大,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区,公共服务设施难以集中配置和有效覆盖。同时,乡村工业用地布局混乱,部分工业企业与村民居住区混杂,不仅影响村民生活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这是因为在过去的乡村发展中,对空间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乡村未来发展的长远考量。

2.3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薄弱

与城市相比,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乡村道路交通条件差,部分村庄道路狭窄、路况不佳,影响农产品运输和村民出行;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灌溉能力不足,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电力供应不稳定,网络通信覆盖不足,影响乡村信息化建设和电商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公共服务方面,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导致乡村学生受教育水平不高;医疗卫生条件差,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简陋、医疗人员短缺,村民看病就医不便;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的吸引力。

3 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3.1 优化乡村空间布局

3.1.1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结合乡村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产业基础等因素,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村庄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分区,如划定居住区、农业生产区、产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实现各类用地的合理布局。同时,注重村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乡镇规划的衔接,确保城乡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1.2 推进村庄整治与土地整理

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对分散的村庄居民点进行合理整合,通过迁村并点、旧村改造等方式,优化村庄内部空间结构。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同时,加强农村土地整理,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废弃的宅基地、荒地等进行复垦整理,用于发展农业产业或建设公共设施,为乡村发展拓展空间。

3.2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3.2.1 培育特色农业产业

深入挖掘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例如,在水果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产业,并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提高水果品质和产量。同时,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赣南脐橙”“五常大米”等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量。此外,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企业 + 农户”“合作社 + 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2.2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将粮食加工成各类食品等。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如农家乐、乡村民宿、民俗体验游等,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优质的农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走向市场。

3.3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3.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乡村道路交通条件,拓宽和硬化村庄道路,提高道路的通达性,确保农产品能够及时运输到市场,方便村民出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修复和新建灌溉渠道、水库等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提升电力供应和网络通信水平,实现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确保电力供应稳定,扩大网络通信覆盖范围,为乡村信息化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3.3.2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通过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等方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培养和引进医疗卫生人才,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让村民能够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丰富乡村文化娱乐生活,建设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体育健身广场等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4 保护与传承乡村特色风貌

加强对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保护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打造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同时,注重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古桥梁、古井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结论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在乡村振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保护与传承乡村特色风貌等实现路径,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结合各地乡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方案,并加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确保各项规划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共同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陟年 , 赵竹君 .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优化策略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06):36-38..

[2] 薛轩 . 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0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