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一心四环五层“教学模式探索”礼乐”文化的课堂浸润
杨忱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一、中华之“礼乐”
现代社会处于炮炸式的信息社会,在各种网络信息中不断充斥着,某某孩子暴力向相父母,老师,同学。中国作为一个拥有长达几千年文化的“礼仪”之邦,为何每每会爆出这样的信息?这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在接触到薛仁明老师的《如何培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一书后,笔者深有感触:中华民族是注重礼制文明的民族,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遗留下的优良传统应是深刻到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结合笔者的 10 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大家所谓的差进生大都或多或少缺少礼,或有礼无制。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有制无乐的现象,使本该朝气蓬勃的年龄,看起来万事无关,事事无趣。这样的精神面貌如何能成长成为“有用之才”。笔者赞同薛仁明老师的观点,认为中华教育中不应忽视“礼乐”文化,更应去思考如何让“礼乐”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让他们的成长有序有意。
在《礼记·曲礼》中有记载:“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在举行重大活动,如祭祀、朝聘、婚冠、丧葬等富有宗教意义和政治象征的活动中常用礼乐器表明其身份、地位。通过乐与天地、神明、亲友沟通,乐成为沟通之法,使社会趋于“和”。从这里可以看出礼乐制度在中国早期是统治阶级用于巩固地位一种手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乐之制不断反思总结,形成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让社会和谐美好。在笔者看来“礼乐”中的“乐”还是一种美的泛指,通过乐之美、器之美、舞之美……达到天地之“和”的美,只有在和谐的精神状态下,人们才可美好向前。
二、“一心四环五层”教学模式
如何让传统文化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核心,一切教学皆因围绕传统文化展开,通过与同伴共同思考、尝试、修改最终建立了“一心四环五层”的文化浸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传承为中心、注重文化感知与交流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其中,“一心”即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目标;“四环”包括课前探文化、课中感文化、课后展文化和课外传文化四个教学环节;“五层”则是指文化初感知、文化互交流、文化入生活、文化入职业和文化厚普及的情感五层。这五个层次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该教学模式的完整框架。
三、“一心四环五层“教学模式探索”礼乐”文化的教学实施
(-) 课程案例的选择
作为从事多年《茶艺》教学的中职教师,笔者发现,茶艺作为传统文化之一,不管是在茶艺精神还是行茶动作上都映射着“礼乐”文化。行茶之人需有礼有节,行茶之轨迹需有规有范,行茶动作需有韵有节,一切有迹可循,又浑然天成,涵盖艺术之美,体现“和”之大道。
茶在中华传统中本就代表礼,古有祭祀以茶为敬,今有探亲访友以茶为礼。而在茶人眼中做茶过程中需要以礼待人,规范着装以示尊重,斟茶七分以表敬意,优雅而不失礼貌的态势语更是将茶艺中的礼由内而外展现出来。冲泡茶叶亦不可胡乱冲泡,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泡茶用水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要求。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提出点茶各要点要求,形成宋代饮茶文化的最高标准。
同时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俗物,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雅物。与挂画、插花、焚香更是被称为“生活四艺”,它们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它们可独美,亦可相互交融,共同展现中华美学。
(二)、“礼乐”文化浸润的教学实施
为加强“礼乐”的传播,笔者以《茶席设计》课堂教学为例,围绕“礼乐”这一传统核心思想,以茶文化为载体,通过“一心四环五层”文化浸润教学模式,开启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盛宴,具体实施如下:
1. 课前探文化——探寻茶之“礼”
在课前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诊断学生应具备的审美意识和茶品、茶器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平台学生所上传的仪轨练习及评价标准,明确学生技能水平;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探寻行茶时的“礼”,加强行茶“茶礼”、仪轨“规范”的认知。
2. 课中感文化——感受“礼乐”之行
课堂导入:播放古典舞《寻茶》视频的同时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乐之美,通过视觉感受舞之韵,以茶乐茶舞初探“礼乐”之“乐”;再以两张茶席对比图,通过表达茶席美在何处,欣赏茶席中和谐的“礼乐”之美,达到初步探寻“礼乐”的目的。
茶席知识:学习茶席发展及茶席构成的同时,通过小组交流完成茶席设计的构思和完善,通过思想碰撞进行表达,整合,协调,让学生明白沟通的重要性,感受为何中华传统文化如此重视交流。最后通过实物展示,有序的进行茶席布置;在有共同茶席设计思路情况下,可较快的完成布置,感受茶席布置中的有礼有序,促进文化交流,达到“和”的合作;最后在“美”的呈现中明白“礼”“乐”的不可分离性,只有在有序有礼的规则下,以“和”之心境,美的初衷才可呈现心中最完美的茶席设计。
3. 课后展文化——凸显“礼乐”之美
通过课后让学生完成茶席设计的动态展演,让茶席动起来,场地不限,可以是为家人展现,亦可以是在职场呈现,将所学茶的知识、技能与茶之“礼乐”完美结合,让心完全融入到做茶的境界中,感受茶之美,感受传统“礼乐”文化之韵味,深化内在涵养的同时,将茶文化和“礼乐”之美带到生活,融入职场。
4. 课外传文化——传播“礼乐”之心
“礼乐”传统美德不单单适用于茶艺行业,更适用于旅游涉及的所有行业及生活中,如为人处世有礼貌待人,各行各业有规章制度,人生成长要平和之美。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拓展,让学生将“礼乐”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发扬我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实施反馈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时刻贯穿“礼乐”之美,在任务引领下,通过“一心四环五层”文化浸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导向,将“礼乐”之美一步一步呈现出来,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礼乐”之美。同时借助茶席这一主题任务,围绕“礼乐”这一核心,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礼乐”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对茶席的动态展示,凸显学习的延续性,同时也展现了茶的怡然自得,检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礼乐”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具体展现上更注重行茶规范和韵律的和谐。在课后的反馈中发现,部分同学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礼乐”文化,延申到学习生活中。在遵守校规校纪的同时,懂得从内心去发现秩序的和谐;能主动去发现身边的自然美,社会美。希望通过后续的“礼乐”文化浸润,让“礼乐”文化深入到同学们的生活、学习、职场中,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平和、稳重、美好!
参考文献:
1] 薛仁明. 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20.
[2] 王金 . 跨文化视域下中职学校茶艺礼仪课程教学的层次性思考与探 [J].知识窗 ( 教师版 ),2023
3] 中华礼乐文化的美育逻辑及其实施路径[J]. 湖南社会科学,2024(06)
[4] 礼乐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
本论文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YBJK2024-168)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