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教学中基于乡土资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作者

江存旺

武夷山市第三中学 福建武夷山 354300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是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宏大的家国叙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使抽象的情感内化为深刻的价值认同,乡土资源以其独特的真实性、亲近性与情境性,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桥梁。武夷山张山头闽北红军墓群,这一深藏于闽北青山翠谷间的革命遗址,以其 1431 座无名烈士墓的无声震撼,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育家国情怀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本土化、情感化载体。

一、 理论基石:乡土资源与历史核心素养的深度契合

乡土资源是指学生生活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化、教育价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等。将其融入历史教学,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建构。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家国情怀居于核心地位。它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理解并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革命精神。乡土资源如张山头墓群,正是承载这种精神的物质载体。通过实地感知、史料挖掘、故事讲述,学生能够将教科书上“红军”“革命”“牺牲”等概念,转化为对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鲜活生命的具象认知,从而深刻理解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家国担当,使家国情怀的培育真正落地生根。

二、 实践路径:张山头红军墓群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探索

张山头红军墓群的巨大价值在于其真实性与震撼力。在教学中,应将其与初中历史教材(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南方游击战争”等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多层次教学活动:

1. 课前:乡土感知与问题驱动。情境创设:利用高清图片、航拍视频展示张山头墓群全景。苍松翠柏掩映下,漫山遍野的无名墓碑(多为竹签标记)。引导学生观察:“这与你想象中的烈士陵园有何不同?这 1431 座无名墓给你带来怎样的视觉与心灵冲击?它们默默诉说着什么?”激发对“无名”背后故事的探究欲。结合教材中“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等内容,思考为什么在武夷山深处会有如此大规模的红军墓地?他们可能经历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地方史实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2. 课中:深度探究与情感升华。提供墓群发掘简报、地方党史中关于闽北苏区反“围剿”及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记述(如缺粮少药、频繁作战)。 讲述“张山头红军医院”的史实:分析墓群中大量年轻烈士遗骸及简陋的医疗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当时斗争的残酷性与红军战士的极度困境。

深度联系教材:将张山头作为“工农武装割据”在南方山区存在与斗争的具体例证,印证教材所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艰难历程。结合“红军长征后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内容,理解张山头正是这一悲壮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无名烈士用生命坚守了革命火种。家国情怀浸润:无名”的力量。聚焦“无名”二字。讨论:“为何绝大多数烈士没有留下姓名?在生死关头,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前赴后继?”引导学生感悟革命者为理想、为集体甘愿牺牲奉献、不求留名的崇高境界。对比当下社会价值观念,引发对生命意义、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思考。

守护”的传承:讲述当地村民杨学文老人几十年如一日自发守护墓群、寻找烈士后代的感人事迹。提问:“是什么力量驱使一位普通村民做出这样的坚持?这种‘守护’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家国情怀不仅存在于烽火岁月,更体现在和平年代对历史的铭记与对英烈的崇敬中,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纽带。对话英烈:设计“写给张山头无名红军战士的一封信”或“站在墓前,我想对你说 ...”的课堂小练笔。鼓励学生将学习感悟诉诸笔端,与历史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实现情感的深度内化。

3. 课后:行动延伸与社会参与。

深化研究:鼓励学生利用本地档案馆、方志网或采访知情老人,挖掘张山头相关的具体人物或事件细节,形成微型研究报告,深化对地方革命史的理解。

实地寻访:组织学生前往张山头红军墓群祭扫,举行简朴而有教育意义的仪式(如献花、默哀、朗诵自创诗歌)。在真实场域中感受历史的凝重与精神的洗礼。

社区宣讲:将课堂所学、实地所感整理成演讲稿或宣传册,利用学校活动或社区平台,向同学、家人、邻居讲述张山头的故事及其精神内涵,成为革命历史的“小小传播者”和家国情怀的践行者。

三、 价值彰显:乡土资源赋能家国情怀培育的独特成效

以张山头红军墓群为支点撬动家国情怀培育,其独特价值在于:具象化抽象历史,深化理解:将教科书上“艰难困苦”“巨大牺牲”等抽象描述,具象为1431 座无名墓碑、竹签标记、年轻遗骸等可感可知的细节,使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

拉近时空距离,激发共情,“本地故事”消解了历史的距离感。当学生得知革命就发生在自己家乡的山水之间,牺牲的先烈可能就是父老乡亲的亲人时,天然的乡土亲近感会极大促进情感共鸣,使家国情怀的培育更具亲和力与感染

力。

强化责任认同,砥砺担当: 理解“无名”背后的集体主义与牺牲精神,感受村民“守护”体现的责任传承,能有效引导学生反思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在和平年代应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

贯通历史与现实,知行合一:从历史学习到实地祭扫,再到社区宣讲,形成“认知- 体验- 践行”的闭环。学生在行动中深化认知,在实践中升华情感,将家国情怀从课堂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四、反思与前瞻:深化乡土资源育人的注意事项

避免简单悲情化:强调牺牲的悲壮,更要突出信仰的力量、革命的必然性与先烈的崇高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超越地方局限:需将地方事件置于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中阐述,讲清张山头与井冈山、长征、全国革命形势的内在联系,避免地方史教学的“碎片化”和“孤立化”,帮助学生建立宏阔的历史视野。

资源开发系统化:张山头是一个典范,但需鼓励教师持续挖掘、梳理本地其他红色遗址、历史人物、老战士口述史等,构建更丰富、立体的乡土红色教育资源库。

评价方式多元化: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情感体验的真实性、实践行动的积极性、以及思想认识提升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表现性评价。

武夷山张山头闽北红军墓群,这处由鲜血与信仰铸就的历史丰碑,是培育初中生家国情怀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当学生凝视那漫山遍野的无名墓碑,聆听那穿越时空的信仰回响,感受那份代代相传的守护深情,家国情怀便如春雨般无声浸润其心田。这源于乡土、根植历史的情感力量,终将转化为新时代少年砥砺前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坚定信念与不竭动力。让乡土之根深植,令家国之情永续,这正是历史教育最深沉、最动人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德民 , 赵玉洁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J]. 历史教学问题,2019,(1).

[3] 福建省文物局,武夷山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 武夷山张山头红军墓群考古调查与保护规划报告( 内部资料) [Z].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