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热实训中基层消防救援短板剖析与切实改进策略探寻
张会
泸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 四川泸州 646000
引言
随着火灾形态日益复杂、处置任务愈发多元,传统烟热实训方式已难以满足基层消防队伍高强度、高风险环境下的救援需求。特别是在人员专业水平参差、装备条件受限、训练机制滞后的背景下,实训质量与实战成效之间存在明显落差。本文围绕当前基层烟热实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剖析,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成因与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提升训练效能、强化救援实战能力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基层消防救援中烟热实训存在的主要短板
(一)实训科目设计与实战脱节
现有烟热实训学科多以标准流程为主导,没有针对复杂火场动态变化做出灵活调整,且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忽略浓烟、高温和视野受限等极端环境中的作业困难。有的训练流于表面,很难形成肌肉的记忆和快速反应,使救援人员不能在实际的灾难中得到高度有效地响应 [1]。另外,训练周期布局不尽合理,没有跟上作战任务节奏等问题进一步加剧“训战脱节”,限制基层救援效能发挥。
(二)装备适配性与环境模拟不足
基层单位训练装备普遍更新落后、模拟系统老化,不能逼真地还原高温、浓烟、毒气等火场典型环境,导致训练沉浸性和应激性不强。有些设备没有达到人体工程学标准而影响了操作效率甚至阻碍了动作规范。同时环境模拟简单,无法涵盖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和狭小通道等多样化场景,培训缺乏通用性和适应性,很难适应现代火灾复杂情况下实战需要。
(三)人员专业能力与协同训练缺失
基层消防队员专业化水平良莠不齐,一些人对烟热环境的生理极限和行为策略缺乏科学认识,致使在实战中频频出现应对失误。另外,目前训练中存在着重个体轻协同的问题,缺少以多岗位分工为基础的综合演练、指挥、灭火、救援和侦检之间联系松散,协同作战的能力较弱[2]。人与人之间缺乏默契和战术配合,使高压下球队执行效率和安全系数大打折扣。
二、短板成因的系统性分析
(一)训练机制标准滞后实际需求
当前烟热实训制度大多遵循陈旧标准,实训内容脱离现实火场演化,且缺少极端灾害场景和高频任务动态更新应对。相关指导性文件的滞后性以及训练考核模式的单一性等问题,没有针对不同的职位,情景以及任务的风险等级构建差异化的指标体系。体制内训练标准的制定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忽略了一线反馈和实践经验,很难建构出符合基层实情动态化和场景化的培训框架。
(二)资源投入结构性不足与分配失衡
基层消防单位烟热实训资金投入有限,训练场地建设、设备更新、仿真系统购置等多个环节受到制约。资源分配过程表现出偏向大型城市或者重点单位的倾向,边远地区和基层中队往往难以得到与其任务强度相匹配的技术和经费支持,从而产生“训练洼地”现象。经费的使用没有精细化的管理机制,造成投入产出效益的不对头,限制了训练质量的提高及持续性的发展。
(三)基层单位训练管理与评估机制薄弱
大多数基层单位烟热实训管理缺乏系统性设计和训练计划及实施脱节等现象,出现了注重形式而忽视实效等现象。评估方式偏重于结果性指标而忽略了过程控制和风险识别,很难综合体现应急状态中队员的实际能力。训练反馈链条不畅等问题很难得到有效地闭环整改。与此同时,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教官人才储备的缺乏,使得训练组织专业性不强,总体质效难有保证。
三、提升烟热实训效能的改进策略
(一)推进实战化训练体系重构
建设贴合实战需要的训练体系要注重任务驱动与场景导向,强调高温,低能见度与突发爆燃极端条件下处置能力培养 [3]。通过模块化和差异化课程体系的导入,加强岗位职责相应技战术能力训练,增强高压环境中个人和团队综合应变力。与此同时,要构建与实战节奏相协调的循环训练机制并纳入灾害案例复盘,战术推演,技术迭代等环节,才能真正做到“训为战用”,促进基层队伍能力向专业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二)优化装备配置与环境仿真条件
要加大基层单位实训装备专项投入力度,优先选择智能温控系统,烟雾模拟器,高仿真热源等重要设施,高度还原火场环境。仿真系统要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反馈技术对训练场景的难易程度进行动态调节,以增强训练的挑战性和逼真度。同时要加强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促进个体防护装备和操作设备人体工学更新,保证实训期间安全性和实用性同步增长,为优质训练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立动态反馈与绩效联动机制
要搭建训练全流程闭环反馈系统,在智能记录和数据分析平台支持下,对队员作业过程反应时,错误率及负荷水平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对个体训练画像进行塑造,准确识别出能力短板。基于此,构建了以实训质量及能力提升为主线的绩效联动机制并将训练表现融入岗位考核,晋升评定及激励体系中,加强了训练及开发之间的正向关联。通过科学评价,动态调整,激励驱动等方式,实现实训提质增效良性循环,促进基层救援力量专业化发展。
结论
提升基层消防救援的整体效能,必须从重构训练体系、完善装备设施到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入手,实现烟热实训的精准化、实战化转型。唯有立足实际需求,推动机制与资源匹配、训练与实战融合,才能有效弥合当前存在的短板,全面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本文所提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基层单位优化训练路径、提升人员战斗力提供了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欣 , 郝文磊 .”人盯人 + ”基层消防安全治理模式探索与研究 [J]. 消防科学与技术 , 2024, 43(6):877-880.
[2] 代凤华 , 殷全铭 . 新形势下消防站灭火救援综合能力提升研究 [C]//2024年度灭火与应急救援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消防队伍建设与能力建设.2024.
[3] 乔术旗 ( 摄影报道 ), 朱斌摄影报道 , 杨旭东 ( 摄影报道 ). 硝烟弥漫沙场 实战砥砺精兵——火箭军某部掀起实战化训练热潮掠影 [J]. 解放军健康 ,2024(2):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