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潘泽群
微山县第三实验小学277600
摘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自主学习引导,能够很快地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逐渐认识到其自主学习能力对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意义重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因而,教师在指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更多的关注力应该放在养成其学习习惯上。而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具体要求是,应该给予小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更多的关注,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堂之下也能够自觉地去探索数学学科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引导策略
引言:新课标催生了新的教学方法,也逐渐促成了教师角色的改变。现阶段的教师更多扮演的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主要的任务是指引学生们学习的方向,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们。正像大家都知道的那样,小学生此阶段处于可塑造性比较强的时期,教师在这个时候更加要注意对于他们的行为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就是养成其更好地学习习惯。而小学数学教学学科是锻炼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基础,它比之前的死板机械的教学模式,更加具有生命力,尤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因而,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也提升了一个档次,主要是以提升学生们的兴趣为主要的工作方向,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降低学生自学难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意识到每个小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设置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通过对学生所处层次的了解来进行,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以符合自身情况特点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想办法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让小学生能够快速体会到自学带来的乐趣。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观察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掌握小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和自身能力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在长方和正方形体表面积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判断学生的数学能力处于哪个层次,从而有效引导小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这堂课时,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立体图形面积的问题,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有的同学能够触类旁通,结合面积计算方式来快速掌握教学内容;但有的学生自身数学基础较差,无法领会新学到的数学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要使用分层教学法,在掌握班级同学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根据学生所处的层次不同来进行教学设计工作,并为学生去布置与其能力相匹配的任务,让学生参与不同的自主学习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增强其自信心,在其能力范围内锻炼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应用,展示数学实用性
数学课程源于日常生活,具有极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学生在掌握数学理论的同时,其实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这样的过程也积极推动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更多着眼于数学在实际中的运用。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使用数学的经历,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自发性。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如何与现实相结合,这样既能演示数学的应用性,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当课堂教学涉及到“长方形面积”的测算时,由于学生们在此之前尚未学习过相关内容,对长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尚存疑惑。老师通过精讲该公式,让学生领会其求解思路。掌握了该部分内容的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测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形状的面积,还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难题。在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轻松应对生活挑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能显著增进小学生的算术水平,视为效能显著的激发因素。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值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浓厚兴趣,倾其所有的精力都会投入到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之中。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加减计算规则,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学生们的实际应用技能。把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比如在超市购物时的消费经验,融入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为了贴近生活实际,老师们能够向学生出示切合日常生活的练习题目:例如,小明的父亲给了他20块钱购买水果,叮嘱他要购置两个价值2元的苹果,而小明又额外购买了一支3元钱的圆珠笔,他应该从超市收银员那里找回多少现金?凭借对基础加减运算的熟悉,学生们能推导出答案20-(2+2+3)= 13元。这类练习紧扣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能激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求知欲,还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技能。老师同样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甚至在家中环境中引导学生尝试独立采购某些商品,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意识。
四、建立小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情况分为几个小组,按照教学内容为小组制定主题,让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进行自主学习,深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进行深度讨论和分析,积极主动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别人的看法也能够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获得明显提高[2]。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画出直角、钝角等边三角形,并通过量角器或者三角形的性质等不同计算方法求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同学们经过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不管是哪种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依靠自己所学知识主动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依靠老师的思路进行分析,这对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数学学习的空间,帮助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改变了传统数学知识学习的弊端,在教育时代下,利用数学题目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解决,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爱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试题与研究,2024,(16):61-63.
[2]张忠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新课程导学,2024,(07):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