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研究
张华健
灌南县扬州实验小学 江苏 连云港 222500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他们保持文化定力,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同时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小学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语言美感,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下,推动古诗词教学由“重形式”向“重文化”转变,已成为新时代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文化传承价值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凝聚着民族智慧与审美理念,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与人文精神。小学语文阶段是学生语言习得和文化认知的重要启蒙期,将古诗词教学融入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审美鉴赏力,同时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诵读、感悟和表达,学生不仅学会用汉字描绘自然与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民族精神,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与文化品格,从而推动文化自信和价值传承的深层实现。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片面,重记忆轻理解
对于小学古诗词教育,目前大多停留在“要背会”的教学模式上,注重学生诗歌的背诵,对诗词的理解内涵、思想感情、文化意味等方面把握较少。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多数只能读懂诗歌表面所传达的意思,对于诗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生活经验或者是审美经验缺乏认知,这样的教学目标容易造成让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仅仅是任务与负担。教师在课堂目标设置上过于强调知识点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语言核心的培育,使得对诗词的教学重在“练习考试”,偏离人才培育的关键内容,也就发挥不了古诗词提心陶德、开智育思的价值。
(二)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审美与情感体验
在传统诗教的展开过程中,多是以教师讲解并带领学生背诵理解为主,缺乏互动交流的元素、僵化单一的呈现方式。大多是教师从翻译词意及描述画面着手进行教学,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感受及审美体验,所以整个课堂比较沉闷,不利于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及主体感官体验的培养。按照审美教育应成为诗词教学主要目的的说法,而实际过程中,诗词作品所要传达的感情色彩与描摹情景却并不在意,学生的感受是浅显的,激发不出相应的共鸣,那么这种“阐释性阅读”的模式除了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诗词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以外,还妨碍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使其失去文学领域深层次发展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有限,文化背景拓展不足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虽然资源分配不均,但主要的问题是教材内所收录的诗歌的数量少、范围狭窄且未收录作者生平、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绝大多数教师依靠教材来为授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了课内的扩充能力和系统性。且配合课程所给出的教学资料不多,缺少音频、图片、影视资料等教学来源来刺激学生产生多样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并且有些教师在古诗词中承载的文化含义了解地并不是很透彻,所以教学的方式浅显不透,导致学生无法通过阅读的方式来领会诗词的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与美学意义,进而影响了古诗词文化的辐射程度以及深度,也降低了其价值观引导的意义。
三、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创新路径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强化文化理解与价值引导
从教育目的层面注重文化的融汇、思想的整合,注重学生的感知参与和价值认同,例如,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落实在“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以及民族意识”上,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引发学生从作者离家只有几处山水之遥却不能还家时的无力感中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从学生回想起自己放假回家不能见家或父母的相思之苦中得到启发。然后围绕“你觉得作者最在意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其间学生既读明白了一首诗,又不知不觉获得了对亲情、家园、文化的尊敬和爱惜。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使学诗背诗已经不能再满足教学目的,而进入了文化的读诗赏诗阶段,把“教以诗”的教育理念落实在了语文的教育价值上,进而丰富了语文课程的教育人文学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激发审美感知与情感共鸣
多种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多种感官,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如在讲授《江雪》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通过闭目想象诗歌、配乐朗诵、情景再现等形式来体验诗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以画画的形式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雪中境界与人物形象。在此过程中,有一位学生画了关于一望无际的白雪雪景中出现一个独立老翁独自垂钓的形象,激发起学生就“孤独”“坚韧”“隐居思想”展开广泛辩论,然后引导学生扮演作者独自一人在江边垂钓的心情并说出他内心的情感,让其由视觉上的画面化为心理上的感受和体验。
(三)拓展教学资源体系,丰富文化背景与诗词内涵表达多维资源的融入为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更多文化语境,丰富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空间。在学习《登鹳雀楼》时,教师整合历史地图、唐代边塞文化资料、王之涣生平简介及黄河流域风景视频,引导学生从诗人生活背景与社会环境出发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自然壮阔与精神追求。借助视频展示黄河奔腾的画面,学生在视听冲击下对“更上一层楼”的精神内涵产生深层共鸣。随后,小组合作完成“现代版登高感怀”创作,将传统意境转化为现实表达,从“登高望远”引申至“追求进步”,再现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意志。通过资源的立体整合,诗词教学突破文本局限,实现文化知识、审美表达与学生内心体验的有机融合,同时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增强文化自觉。
结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教师应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价值与人文内涵,摒弃片面记诵与机械讲解,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与拓展资源体系,构建富有文化意蕴的教学生态。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文化认同,引导其在吟诵与感悟中涵养品格、陶冶情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诗育人、以文化人,让古诗词在新时代课堂中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巧吉 . 基于文化传承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 学生版 ), 2022(2):43-44.
[2] 刘春敏 .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探究 [J]. 学苑教育 ,2023(18):32-33.
[3] 王秀艳 . 试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