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京剧老生吐字归音技法演变分析

作者

周宏

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1

引言​

身为传统戏曲集大成表现形式的京剧,其老生行当在声腔艺术里突出着十分核心的地位。戏曲人物塑造及情感传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吐字归音技法,蕴含着独特的声韵美学要素。从徽班进京时期直至如今,在戏曲自身发展内在规律与社会文化种种变化共同影响下的此项技法,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状态。对各流派特点及艺术创新进行系统整理、对其演变脉络和路径展开深入探究,将传承过程逻辑予以揭示的本篇文章,目的在于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传统京剧老生吐字归音技法的形成与代表流派

1.1 以言带腔:以余叔岩为代表的中正平和风格

作为京剧老生“余派”开山鼻祖的余叔岩,其吐字归音技巧以扎实音韵学知识为根基,“余派”看重“以字行腔”理念,将湖广音、中州韵、北京当地方言巧妙结合构建别具一格声韵体系,就《失空斩》里“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经典唱段而言,余叔岩把“岗”字归韵成“ang”时,字头发音清楚有力、字腹发音饱满圆润、字尾收音干脆利落,如此既留存传统戏曲独特韵味又增添字音与众不同艺术表现力,其演唱在声调平仄方面极为讲究且严格遵循相关规则,如处理“散淡”二字声调时借高低变化旋律线条,将诸葛亮悠然自得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余派”所展现的中正平和风格不仅体现在声韵规范要求上,更关键的是通过精确吐字归音做到“声情合一”,为后来老生演唱设立技术方面标准。

1.2 “咬字吐音” 兼重:马连良派的柔中带刚技法分析

以马连良所创建的别具一格舞台表演风格的“马派”,其在秉承传统前提下对吐字归音技法展开大胆革新,着重提出“咬字需有力,吐音要柔和”借刚柔相济手段塑造鲜明人物形象,像在《借东风》里“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唱段中对“反掌”二字处理很有特点,咬“反”字时唇齿聚力字头清楚明晰后快速转力为轻柔气息,让字腹“an”发音悠长婉转,“掌”字归韵时加微微鼻腔共鸣强化字音穿透能力,如此不仅保证字音清晰程度还经细致气息把控赋予唱词丰富情感层次,而且其柔中带刚特点还体现在巧妙运用装饰音上,凭滑音与颤音等技巧让吐字归音更具灵活生动特性彰显独特艺术魅力。

1.3 “归音” 中的顿挫与送字:谭派音韵特征与口传身授路径

由谭鑫培创立的“谭派”是京剧老生艺术领域至关重要流派,其吐字归音技法特点突出,即“顿挫清楚明白,送字饱含力量”。谭派着重在归音进程中,凭借气息收放控制达成字音轻重缓急多样变化,以塑造别具一格节奏感,如《秦琼卖马》“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唱段中“带过”二字演唱充分展现其风格特性,具体而言,“带”字归韵时气息先蓄积后施放且在字尾“ai”处猛地收紧营造顿挫感,“过”字靠充满力度送字方式将字音清晰传达到剧场各处。谭派传承主要借助口传身授模式,师父通过示范演唱及肢体动作引导将吐字归音技巧与韵味传递给门下弟子。

二、当代老生吐字归音技法的主要演变方向与特点

2.1 从字正腔圆向情感驱动的吐字风格过渡

在现今文化环境下,观众对戏曲艺术审美期待,已由单纯着眼技艺欣赏转变为寻求情感呼应与共振,此变化致使老生吐字归音技巧不再仅恪守“字正腔圆”程式化标准而朝,以情感为核心驱动力的表达样式转变,过去传统京剧虽着重强调字音规范性,以保证声腔艺术严谨特点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演员挖掘角色内心世界,当下表演实践里演员更看重依人物性格特点、戏剧冲突状况、剧情推进节奏等灵活调整吐字方式,并将声腔作传递情感媒介,如新编历史剧《建安轶事》中老生演员表演曹操悼念郭嘉唱段时,通过降低部分字音规整程度将“痛失臂膀”悲怆情融入吐字全程,像发“痛”字音时特意加大字头力度、延长发音时长,还配合气息微微颤动充分表现曹操内心悔恨痛心,发“失”字音时则以气息带动声音让字腹圆润感模糊突出人物失落迷茫情绪。

2.2 技法层面融合现代普通话语音特点

随着普通话广泛推广和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当今京剧老生在吐字归音技巧运用方面,以坚守传统声韵体系核心要素为基础,逐步融入现代普通话语音特征;过去传统京剧演唱里,湖广音、中州韵、北京方言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语音系统,只是该系统繁杂声韵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理解带来困难;为契合现代观众语言习惯进而拓展京剧受众范围,演员们在相关技法使用上作出适当调整;就现代京剧《红灯记》中“临行喝妈一碗酒”经典唱段而言,演员对“酒”字发音处理未采用传统戏曲里带些湖广音特点的发音方式,而是选用与普通话更相近的“jiǔ”音,如此字音更易被当代观众理解;此外,在尖团字处理上,部分演员依剧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变通方法,既能留存京剧特有韵味,又能增强语言流畅程度与亲近之感。

2.3 台词语速与音准控制的协调演变

在现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观众观赏习惯随之改变,而对京剧表演节奏提出更为严苛要求的背景状况下,老生台词语速跟音准控制呈现出协同演变态势,一方面为强化戏剧紧张感与可看性,演员在念白和演唱中会灵活调整说话和演唱速度,凭借速度快慢交替的节奏变化推进剧情发展,如新编京剧《贞观盛事》里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大段念白部分,演员依谏言内容重要程度和情绪起伏巧妙运用语速变化,陈述时政不良状况时语速渐快如急雨突至营造紧张氛围,表达对君主忠诚及对国家热爱情感时,语速放慢让每个字有分量使情感充分抒发,另一方面伴随声学技术发展投入使用,演员借助专业音频分析软件、调音类设备等工具能精确掌控音准,演唱高音区域时通过气息与共鸣科学合理调配保证音准稳定且声腔圆润饱满,在速度快的唱段里利用技术辅助练习提高咬字清晰度与节奏准确度。

结语​

京剧老生吐字归音技巧的变化发展,是传统艺术在各个历史阶段自我更新与进步的鲜明体现,是传统艺术于各个历史阶段自我更新与进步的鲜明体现,其历程既彰显着对京剧声韵之美的坚持,又呈现出跟随时代前行的艺术活力;在文化呈多样性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京剧老生吐字归音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需在敬重传统的前提下,主动接纳现代艺术要素,以摸索契合当代审美诉求的发展方向,唯有如此,方能使京剧这一古老艺术样式于新时代绽放新光芒,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变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泓 . 浅谈京剧尖团音 [J]. 中国京剧 , 1999(4):1.

[2] 杨振淇 . 略谈京剧唱念的吐字、过韵、归音 [J]. 戏曲艺术 , 19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