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式重构研究

作者

张华健

灌南县扬州实验小学 江苏 连云港 222500

   

引言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理念转型与模式重构的双重挑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逐渐取代了传统“知识灌输式”模式,强调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和深度化。随着“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提出,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关注点。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构建体验课堂,应当从任务明确、情境创设、学生亲历、感悟内化、检验评价、应用拓展等方面来开展,促进学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加深其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一理念为新时期语文教学提供了路径启示,也促使教师不断探索与新技术融合的课堂创新方式。

一、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个人化学习与智能化教育的发展是促进人工智能助推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动力。它提倡以学生的参与来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正好符合人工智能所提供的多模态交互式的教育环境。依托大数据挖掘、语义识别、语音识别等形式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更为丰富深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搭建起围绕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之上,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对个人学习情况追踪和结合智能推断的形式对学生做到对症下药,精准化推荐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资料,优化教师的教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语文基本素养的掌握,而且亦为全方位发展铺垫起科学的基石。

二、人工智能赋能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呈现方式滞后,缺乏智能化引导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资料依然以课程书本材料为主,配以图片、视频资料,缺乏交互性,智能化程度也不强,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产生语言感受、构建语言氛围的需要。教师都是按照教案说教学,统一解释,考虑不到学生接受的偏差度,也不能因学生喜好不同、学生的反应差异而制定差别化的生成内容。特别是在文章学习中难以实现深刻意义理解、关键点提炼或者是框架性构建,学生便在理解和联系、说讲上障碍重重。虽然人工智能尚没有介入到教育创编安排中,但是智能词汇解析及文章组织处理技术还未能实际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导致信息传输与学生理解断裂。

(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未能适配多样化学习需求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了以“教师讲 - 学生听 - 齐练”的“填鸭式”“一刀切”课堂结构,缺乏对学生的个人差异、学习状态、表达习惯等考虑,不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虽然人工智能被引入部分辅助性学习工具,但是对于课堂管理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不能根据学生即时反馈进行灵活分层或换题。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以及课堂行为的识别,教师无法进行层进式的、有指向性的教学设计,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内容统一,特别是对于写作阅读板块的教学,灌输式教育阻滞了学生思维发散、表达拓展等问题。

(三)评价方式静态,不能精准反映学习过程和语用能力

当前的语文课程主要还是进行学期末的纸笔测评,注重测查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和能力的获得。因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进步和发展没能得到持续跟踪,因此教师无法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导致教学结果定位不够精准。再者,作文批改、阅读理解和其他较为主观的语言运用作业没有标准的评价尺度和延续性的过程性评价,因此导致评价标准模糊,“以分代能”。虽然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文字识别及情绪识别等领域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却鲜少被应用到教学评价中。因为缺少了智能评价体系,难免会造成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缺失与个人成长道路的桎梏。

三、人工智能赋能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式的重构路径

(一)重构内容呈现路径:多模态融合与语义驱动式生成

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使语文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从传统的“文字 + 图片”的平面化,实现语文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文字 + 图片 + 音频 + 视频”、图文声像相结合。以六年级下册教材《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教师利用语义分析软件对整篇文章进行语义结构化拆分,拆分为中心句、证据部分、修辞部分等模块,并自动生成关键字词云图。同时根据自然语言处理的引擎生成图片、背景视频,构建真实场景提高学生的语境感。在课堂中,AI 将捕捉学生的吐字发声节奏、词语停顿等,对语音进行判断并给出针对具体问题的改善指导。如此实现教学方式由灌输变成点拨,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升认知力和语言感知力。

(二)重构教学组织路径:基于数据的差异化引导与分层推进

重构教学组织路径需依托人工智能对学生数据的深度分析,构建差异化学习支持机制。在讲授《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通过智能学习平台分析学生对人物性格理解的差异,并结合平台中的学习画像进行分组。高表现学生进入拓展任务,如角色扮演剧本创作。中等学生参与语句描写润色活动。基础学生则在 AI 语义辅助下完成重点语句填空练习。同时,课堂中嵌入即时反馈系统,AI 根据学生答题反应时间与错误类型,动态调整任务难度与支持方式,实现分层推进。这样的组织结构能激发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从“齐步走”到“因材施教”的实质转变。通过数据驱动的教学编排,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重心,让课堂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有效提升整体教学效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智

慧教学模式。

(三)重构评价体系路径:构建过程性、发展性智能评估机制

智能化语文教学评价应以发展性理念为核心,融合 AI 技术构建动态评估体系。在进行单元写作训练《我眼中的家乡》时,教师借助智能作文系统,对学生习作进行文本分析,从词汇丰富度、句式多样性、情感倾向等维度生成可视化评价报告。系统还能根据学生写作习惯提出修改建议,并对多次修改版本生成对比成长图谱。

结语:在人工智能赋能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迎来范式重构的新机遇。通过多模态内容呈现、智能化组织形式与动态化评价机制的系统创新,教学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与个性化发展需求,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人工智能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和互动质量,更拓宽了学生语言实践与思维发展的空间。未来,应持续深化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与教学场景创新实践,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语文教学生态,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持续动能。

参考文献:

[1] 陈秀华 .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范式研究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 2021(51):0075-0077.

[2] 罗爱珍 , 林淑珍 . 以 " 爱种子 " 范式助推教与学方式变革——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教学实践探索为例 [J]. 读友 , 2022(1):21-27.

[3] 缪璐 ." 沉浸式 " 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范式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