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中“备—教—学—评”一体化推进机制分析

作者

王绵绵

石狮市华侨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700

   

引言

小学美术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近年来,项目式学习逐渐被应用于美术教学中,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设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然而,如何在项目式学习中实施“备—教—学—评”一体化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机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进行备课、教学、学生活动和评价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备—教—学—评" 一体化推进机制的内涵

一体化推进式“备—教—学—评”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制定教学内容计划、教学授课及学生交互与反馈等环节之间相互平衡并相互依托,建立一个完善的模式。在教师制定课程计划时,须思考项目特点、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满足学生所需的内容设置。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交互互动和创新能力培养。对学生的过程活动强调他们在制作中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过程评价须采用多方法并进行综合考量,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其全面发展。

二、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中“备—教—学—评”一体化推进的现状

(一)教学准备与目标对接问题

现阶段的小学美术项目化教学,教师的教学准备中容易出现目标设置不清晰的现象,个别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会忽视项目教育特征,如忽视学生自我创新、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设计,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与学生真实需求脱节。例如,个别美术教师在讲授时以画技教学为核心,而忽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素养,导致教学目标制定过于偏重技能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被压抑,也不能充分激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需在教学中以项目化教育理念作为核心指导思想,重新审视调整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在美术作品制作中的主体性、探究性。

(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现状

然而在课堂中进行授课时,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仍有待加强,许多学生过度依赖教师进行指导,缺乏自主创作的机会。有些教师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其课程计划比较生硬,过多地依赖讲解与展示,对学生激励其独立尝试和相互之间表达的成分较少。比如,在教师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过程中,会就方法流程对其讲述很多内容,学生也就只能按照方法完成作业,并未对学生个人的思维进行拓展,始终按部就班,在独立创作的时候仅仅只是在践行,没有发挥自己的创意思想。这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主动性,发展其创新性思维,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对其创新思维进行有效激活。

(三)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的小学美术教与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收集和学生美术思维发展的信息。实际上,课堂教学中总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技法能力,不会顾及学生在美术学习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表现和个体提高的状况。例如,一个学生画的作品虽然精细,缺乏创新体现,这样的作品却仍会获得较高的评价,而对于有创意但表达手法欠缺完美却得不到较高评价的情况。为了克服这种不足,教师应当在评价体系中强化学生创作的过程,运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发展进行全面呈现。

三、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中“备—教—学—评”一体化推进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备课与目标设定

针对小学校园艺术实践活动,教师要能够结合具体例证进行课程设计与目标确定。例如,在“彩泥雕塑”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这既不应当是灌输学生制作的基本功技能,同时还要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尝试设计制作更具个人特点的作品。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首当其冲需要了解并认可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结合学生的基础制定具有不同层级的任务要求,对于掌握的比较好的同学,能够通过基本动物图案造型训练来激发学生热情。对于才刚掌握的同学,则要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更为复杂一些的想法,比如加入自然元素制作抽象雕塑等,如此一来,不仅教师帮助学生熟悉并运用基本的技术技能,同时主要目的是启迪学生的联想想象与创新能力。

(二)增强课堂互动与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课堂互动和学生创作的增强,可以通过具体的课堂活动来实现。例如,在进行“自画像”项目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自我形象的理解和创作思路。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关注技法的讲解,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自我表达和情感传递。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式引导等方式,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个性,而不仅仅是模仿某一画风或技巧。通过互动讨论、共同创作等方式,学生能够在彼此的讨论和反馈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增强课堂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解决单一评价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引入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化评价方式。在“拼贴艺术”项目中,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最终作品的完成度,还应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在不同阶段通过观察学生的创作态度、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记录和评价,并辅以评价单的使用,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创作思路及改进方向进行阶段性自我反思。学生也可以利用评价单与同伴分享心得体会,进行互评与反馈。这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轨迹,避免仅凭作品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多角度、多主体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增强其自我调整能力,也让评价过程更加开放、包容,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备—教—学—评”一体化推进机制的实施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教学备课与目标设定、增强课堂互动与学生创作、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和艺术素养,帮助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当前,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可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的对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未来,小学美术教学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一机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推动教育的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白永潇 , 张少慧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关键点分析——以”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收纳盒”为例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4(12):28-31.

[2] 陈幼勤 . 让深度教学真实发生——基于美术展评活动的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实践 [J]. 成长 , 2024(15):37-39.

[3] 张飘月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美术教改实践——以扭扭棒社团成果”花花世界”主题展评为例 [J]. 美术教育研究 , 2024(20):1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