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作者

吕艳群

新泰市滨湖小学  山东  泰安 271200

一、 引言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核心在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音乐课堂,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情感熏陶力,不仅是培育学生音乐感知力、表现力与创造力的主阵地,更是实施德育、涵养品格、陶冶情操的宝贵载体和有效途径。

二、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现状分

(-) 德育渗透意识有待提升

教学重心往往过度偏向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如音准、节奏、识谱、演唱技巧等,课堂教学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情感的深度浸润与价值的有效引领,音乐内在的育人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 二) 德育渗透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方式普遍显得生硬、单调,创新性与互动性不足。例如,在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往往只是在演唱前后,用语言直接点明歌曲的“爱国”或“奉献”主题,缺乏设计感与情境代入感。忽视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乐于体验参与的认知特点,难以真正引发学生的深层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导致德育效果流于表面,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疏离感。

情境创设与德育目标关联度不高

部分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存在“为情境而情境”的倾向,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新奇、趣味性(如大量使用花哨的动画、复杂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情境创设的核心目标应服务于教学重点,特别是德育目标的达成。

三、 小学音乐课堂情境创设对德育渗透的独特价值

(-) 激发情感共鸣,深化德育体验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精神内核( 二) 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德育实效

小学生对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解有限。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于能将抽象的德育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有趣的活动场景,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进行“多彩的民族音乐”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之旅”的闯关情境。教室布置成不同的“民族风情驿站”,每个站点播放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展示特色服饰、乐器图片或实物,设置与该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趣味小问题或模仿小任务(如学跳几个新疆舞动作、模仿马头琴演奏姿势)。

( 三) 促进知行合一,落实德育目标

那些包含实践环节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演练场。例如:在学唱了《让世界充满爱》、《感恩的心》等公益或感恩主题的歌曲后,可以组织学生策划并实施如“为校园添绿”植树活动、“图书漂流角”的建立与维护等。学生们在活动中需要分工合作、克服困难、关心他人、亲身体验奉献的快乐与价值。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爱心音乐会”,用歌声分享实践的感受。这种“学唱 - 行动 - 再表达”的情境闭环,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体会了歌曲所传递的关爱、感恩与奉献精神,将音乐中的德育力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具体的道德行为。

四、 “立德树人”视域下德育渗透于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

(-) 深度挖掘德育元素,明晰渗透目标

1. 爱国主义教育:精选经典爱国歌曲,结合歌曲创作背景的历史影像、图片资料,创设“历史回响”或“祖国赞歌”情境,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感受时代巨变中升华爱国情感。

2. 品德修养教育:依托如《好朋友》、《感恩的心》等作品。引导学生树立助人为乐、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等基本道德品质。创设“校园友爱小剧场”情境,即兴编排并表演“如何用友好的方式帮助或解决问题”。表演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如何表达友好”。在编演与讨论中,友爱、互助的品德要求变得具体可感。

3. 文化传承教育:通过学习京剧《甘撒热血写春秋》、戏歌《看大戏》《西湖春晓》、认识民族器乐曲等。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学生模仿跟学,体验京剧“唱念做打”的独特魅力。

( 二) 创新情境创设方法,优化渗透路径

1. 多媒体沉浸情境: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利用高质量视频、动画、音频、图片等资源,营造强烈的视听冲击与沉浸氛围。

2. 角色扮演体验情境:设计基于音乐作品内容的戏剧化情境,引导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在“做”中体验情感、理解价值、学习行为。例如:学习《卖报歌》时,教师创设“旧上海街头”情境。学生扮演“小报童”,在模拟的寒风中“叫卖”报纸,体验旧社会穷苦儿童的艰辛生活。体会歌曲中报童的苦难与微弱希望,从而深刻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自然生发珍惜之情。

( 三) 构建互动课堂生态,强化渗透效果

1.跨学科联动情境:学科协同,构建多维立体的情境体验,深化德育认知。例如:在教授古诗《春晓》时,语文课深入解析原诗的意境、语言美与诗人情感;美术课上创作“我心中的春晓”画卷;音乐课上,欣赏不同版本的《春晓》歌曲并进行表现。多个维度深刻感受春天的美好、生命的活力,自然生发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2. 社会实践延伸情境:将音乐课堂的德育影响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通过“课堂学习 - 社会实践 - 音乐表达与分享”的闭环,学生将音乐中倡导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环保行动。

五、 德育渗透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 强化教师德育素养与能力

通过专题培训常态化、教学研习一体化、掌握融合方法,增强其敏锐挖掘音乐作品中德育元素的“课程思政”意识。

探索不同德育主题与不同音乐体裁、情境创设方法的最佳结合点。将德育目标自然、无痕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中。

设计“德育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表现,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成长。

六、 结论

实践证明,当教师能够以精心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载体,并构建起互动、开放、实践的课堂生态时,德育的种子便能自然而然地播撒进学生的心田。学生在提升音乐审美素养、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其爱国情怀、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养与升华,真正体现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理想。

未来,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和学生需求,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仍需持续深化。唯有不断创新与实践,方能推动小学音乐教育与德育工作同向同行、协同增效,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 . 论“以美育人”在音乐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J]. 教育研究,2021,42(05): 112-120.

(论证美育与德育的内在统一性,支持“以美育德”的核心观点)

[2] 尹爱青 . 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困境与突破策略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08): 85-89.(分析现状问题,为论文中“渗透意识不足”“方法单一”等论述提供实证参考)

[3] 杜永寿,郑莉 . 情境创设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价值及实施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2020, 40(11): 105-111.

(直接支撑“情境创设对德育渗透的作用”及策略设计,强化论文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