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文化意识渗透视角下高中英语口语课堂活动设计有效性研究

作者

魏腊华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级中学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英语教育的核心目标。然而,传统口语教学多侧重语言形式训练,忽视文化维度渗透,导致学生“语言流利但文化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提出“增强文化意识”的要求,强调语言学习需与文化理解深度融合。现有研究多聚焦文化教学理论,缺乏可操作的课堂实践路径。本研究从活动设计有效性出发,探索跨文化意识渗透的具体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框架。

一、情境化文化对比活动:构建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

情境化对比活动通过模拟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反思文化差异。设计“跨文化商务谈判”“国际旅游咨询”等任务,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处理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误解(如时间观念、沟通风格差异)。例如,在“国际会议议程安排”任务中,中国学生可能倾向于提前确定时间,而西方学生可能更灵活,通过模拟冲突,学生可直观感知文化差异对交际效果的影响。收集跨文化交际中的典型案例(如餐桌礼仪、非语言交际差异),以视频、漫画等形式呈现,组织小组讨论分析。例如,对比中西方初次见面问候方式(握手/ 鞠躬vs. 拥抱/ 亲吻),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背景对行为规范的影响。设定“是否应推广西方节日”“全球化是否导致文化同质化”等辩题,通过正反方辩论,深化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辩论需结合具体文化语境,避免空泛讨论。

二、多模态文化沉浸体验:整合多元文化资源

多模态教学通过整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构建沉浸式文化学习环境。利用 VR 技术创设“虚拟文化体验馆”,学生可“漫步”于巴黎街头、体验日本茶道、参与印度婚礼等,通过第一视角感受文化细节。例如,在“印度婚礼”场景中,学生需遵循当地习俗(如佩戴特定服饰、参与仪式),增强文化代入感。选取《喜福会》《刮痧》等反映文化冲突的电影片段,设计“文化观察日志”,要求学生记录语言、行为、价值观差异。例如,分析《喜福会》中母女沟通方式的代际差异,探讨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定期举办“文化主题日”,邀请外籍教师、留学生分享文化习俗,组织手工制作(如中国剪纸、墨西哥亡灵节面具)、美食体验(如制作寿司、意大利披萨)等活动,通过实践操作深化文化认知。多模态教学在构建沉浸式文化学习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除了前文提及的 VR 虚拟体验、电影片段分析以及文化主题日活动外,还可进一步拓展创新。在语言学习层面,借助音频资源,如地道的英语广播、原声电影配音片段等,让学生进行模仿跟读,不仅能提升语音语调,还能感受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运用。例如,选取 BBC 纪录片中关于英国历史文化的音频资料,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能结合文本资料,深入了解英国的文化发展脉络,同时锻炼听力理解能力。图像资源同样不可忽视,利用精美的文化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直观认识世界各地的地理风貌、建筑风格、服饰特色等。比如,展示不同国家的传统服饰图片,让学生对比分析其款式、颜色、材质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探讨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三、协作式跨文化任务设计:强化互动协作机制

协作式任务通过小组合作、跨校联谊等形式,促进学生与多元文化背景者的互动。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开展“文化主题书信交流”,学生需围绕特定文化议题(如节日习俗、教育制度)撰写信件,并回应对方问题。例如,对比中美高考制度差异,分析文化价值观对教育目标的影响。组织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参与“文化拼图”活动,每校负责一个文化维度(如饮食、服饰、音乐),通过协作完成文化报告。例如,某校研究“中国茶文化”,另一校研究“英国下午茶”,通过资料共享与整合,形成跨文化比较报告。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融入多元文化元素,由学生自主创作剧本、设计舞台。例如,将《梁祝》改编为现代背景,加入西方自由恋爱观念,通过戏剧冲突展现文化碰撞。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跨文化意识渗透需从活动设计维度入手,构建“情境化多模态协作式”三位一体的实践框架。情境化对比活动通过真实场景模拟,强化文化差异感知;多模态沉浸体验整合多元资源,深化文化理解;协作式任务设计促进互动协作,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飞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应用研究——以雅思口语和人教版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为例 [J]. 科教文汇 , 2024, (19): 176-179.

[2] 王丽 . 高中英语口语交际和写作中变“输入”为“输出”教学策略 [J].甘肃教育研究 , 2024, (06): 123-125.

[3] 迟颖 . 语块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海外英语 ,2024, (04): 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