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修复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研究

作者

杨敏 朱晓辰

370305198707025040 370305198202035614

摘要 生态修复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因生态功能薄弱(指标占比<30%)、修复与景观脱节(修复率<60%)、长效性不足(维护失效超 40%),传统模式存在生物多样性提升率<20%、水土流失控制率<50%、景观可持续性不足 5 年等问题,制约园林生态价值实现。本文构建 “生态诊断 - 修复设计 - 景观融合 - 长效维护” 全流程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生态指标占比≥60%、修复率≥95%、维护失效≤5%,为风景园林生态化设计(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生态修复;风景园林设计;生物多样性;长效维护;景观融合

一、引言

生态修复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设计是实现 “生态功能修复 + 景观美学呈现” 协同的核心载体(覆盖城市生态空间 60% 以上),其设计质量直接决定生态修复效果(生物多样性提升≥40%)、水土流失控制(率≥80%)与景观可持续性(寿命≥10 年)。传统设计存在三大痛点:一是生态功能弱化,重景观观赏性(硬质铺装占比超 40%)、轻生态修复(植被覆盖率<50%),生态指标占比<30%;二是修复与景观割裂,生态修复措施(如土壤改良)未融入景观布局(突兀率超 50%),修复率<60%;三是长效性缺失,未考虑后期自然演替(植物存活率<60%)、维护措施粗放(失效超 40%),与《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规范》CJJ/T 247“生态优先、长效可持续” 要求不符。研究设计策略,对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减少 80% 生态风险)、推动园林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是风景园林领域核心方向。

二、生态修复视角下园林设计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生态诊断不足,未开展土壤(肥力、污染)、水文(径流、渗透)、生物(物种分布)系统诊断(覆盖率<40%),设计缺乏针对性(如干旱区选用喜湿植物);二是功能设计失衡,硬质景观占比超 40%(影响雨水渗透)、乡土植物使用率<30%(生物适应性差),生物多样性提升率<20%;三是修复景观脱节,土壤改良区未搭配景观植被(裸露率超 30%)、生态沟渠未融入步道系统(可达性<20%),修复与景观适配率<60%;四是长效机制缺失,植物配置未考虑自然演替(5 年后群落退化率超 50%)、维护依赖人工干预(成本超预算 30%),后期维护失效超 40%。

2.2 核心研究目标

设计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诊断全面,土壤、水文、生物诊断覆盖率 100%,设计针对性≥98%;二是功能均衡,硬质景观占比≤20%、乡土植物使用率≥80%,生物多样性提升率≥40%、水土流失控制率≥80%;三是融合高效,修复与景观适配率≥95%,生态设施可达性≥90%;四是长效可持续,植物群落退化率≤10%、维护成本≤预算 90%,维护失效≤5%,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生态修复视角下风景园林核心设计策略

3.1 系统生态诊断与功能设计:筑牢生态基础

突破诊断不足:一是多维度诊断,土壤检测肥力(有机质含量≥2%)、污染程度(重金属含量≤国标限值),水文监测径流系数(目标≤0.3)、渗透速率(≥1×10⁻⁴m/s),生物调查物种多样性(目标增加 20 + 乡土物种),诊断覆盖率 100%;二是生态功能优先设计,雨水系统采用 “渗透铺装(占比≥30%)+ 生物滞留设施(每公顷 1-2 处)”,水土流失控制率从 50% 升至≥80%;植被配置以乡土物种为主(使用率≥80%),构建乔灌草复层群落(覆盖率≥70%),生物多样性提升率≥40%;三是减少人工干预,硬质景观仅用于必要步道(占比≤20%),采用生态护岸(如格宾石笼 + 植被)替代混凝土护岸(生态友好性提升 90%)。

3.2 修复与景观融合设计:实现生态美学统一

解决割裂问题:一是修复措施景观化,土壤改良区种植景观地被(如紫花地丁、鸢尾),裸露率从 30% 降至≤5%;生态沟渠两侧搭配观赏性湿生植物(如菖蒲、再力花),设置木栈道(可达性≥90%);二是景观设施生态化,园路采用透水砖(渗透系数≥1×10⁻³m/s),座椅、灯具采用环保材料(可回收率≥80%),景观小品(如雕塑)融入生态主题(如生物造型);三是空间布局协同,生态修复区(如湿地净化区)与景观观赏区(如花卉展示区)通过步道串联(衔接率 100%),形成 “修复 - 观赏 - 体验” 一体化空间,适配率≥95%。

四、风景园林设计长效维护与保障机制

4.1 自然演替导向的长效设计:降低维护依赖

突破长效不足:一是植物群落可持续设计,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物种(存活率≥90%),配置具有自然更新能力的群落(如先锋物种 + 目标物种搭配),5 年后群落退化率从 50% 降至≤10%;二是减少人工维护设计,灌溉系统采用雨水收集 + 滴灌(节水率≥60%),施肥优先使用植物残体堆肥(减少化学肥料 90%);三是生态自我调节,设置昆虫、鸟类栖息地(如人工鸟巢、昆虫旅馆),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维护需求降 60%)。

4.2 维护机制与技术保障:确保持续生效

解决维护失效:一是动态监测维护,部署土壤湿度传感器(每公顷 3-5 个)、植被生长监测点(每季度记录),数据实时上传平台(更新周期≤1 个月),异常时精准干预(如局部补植);二是低成本维护策略,招募志愿者参与日常巡查(降低人工成本 30%),植物残体就地堆肥(循环利用率≥80%),维护成本≤预算 90%。

4.3 标准与政策保障:推动设计落地

避免设计衰减:一是标准完善,制定《生态修复型风景园林设计规程》,明确生态指标(如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融合要求(适配率)、维护标准(失效≤5%),执行率≥98%;二是政策激励,对生态修复型园林项目给予补贴(占投资 15%-25%),将生态效益(如碳汇量、水土流失控制)纳入设计验收指标(权重≥40%)。

五、结论

生态修复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设计需通过系统生态诊断、修复与景观融合、长效维护设计,解决传统模式生态弱、融合差、长效缺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气候(干旱、洪涝)下生态修复设计、乡土物种规模化培育(成本降 30%)、生态效益量化评估(误差≤5%)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设计与 AI(智能优化植物配置,准确率≥95%)、物联网(实时监测生态指标)融合,开发 “诊断 - 设计 - 维护”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生态补偿机制(如生态园林碳积分),为风景园林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美丽中国” 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铭熙. 生态修复视角下的城市湿地园林设计策略研究[J]. 花卉,2025(10):73-75. DOI:10.3969/j.issn.1005-7897.2025.10.025.

[2] 张京灿,张彩艳,韩京森. 风景园林视角下城乡水系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研究[J]. 生态与资源,2023(10):108-110.

[3] 贺譞.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发展动态研究[J]. 建材与装饰,2021,17(22):84-85. DOI:10.3969/j.issn.1673-0038.2021.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