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华晓

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441000

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因其显著的成效和创新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促进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进而实现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全面、深入和真实体验。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情境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功能不容小觑。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优势,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有效地运用该方法。本研究以小学四年级为例,探讨语文学科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视听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构建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元素,将文本中的场景、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直观理解。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桂林自然风光的照片和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对桂林风光的感知。在展示过程中,结合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讲解,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情感化的阅读体验桂林的秀丽景色。通过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学生能够领会作家对桂林风光的细腻描绘[1]。例如,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家是如何描绘桂林山水的?”“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给出答案。在解析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能够深刻体验到作者对桂林风光的热爱之情。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情境,学生能够对文本内容形成更为直观地理解,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此外,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及模仿练习,学生能够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从而有效提升其写作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主动思考

问题情境设计是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当前学习状况,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逻辑严密、逐步深化的问题层次,并通过一系列内在逻辑关联的问题组合,形成语文学习的情境。该情境需紧密围绕课程核心知识点及人文议题,始终指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备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例如,在讲授《观潮》一课时,教师们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首先进行文本的初步阅读,随后对文中的情节进行概括,并运用创新性的语言进行复述。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标记文中的自然段;进一步指出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所采用的叙述顺序,并提供具体例证。上述问题均基于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旨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同时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深入研究。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将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索性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分析文章内容,挖掘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事件,并将这些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三、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教师应将学生的实际经历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结合,构建相应的生活情景,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生活情景时,教师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同时注重情景的深度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与激情,增强其探究的兴趣和空间。在讲授《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尽管爬山虎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但真正对其展开探究的学生却寥寥无几。面对此情形,教师应通过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以加深其情感体验和丰富经验。此外,此类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其思考与探究的积极态度,并在诸多学习难题中寻得有效解决策略。文中作者不惜笔墨详细描绘了爬山虎的叶片,此法颇值借鉴。在这一课题中,学生能够迅速察觉到常春藤叶片的宽大特征,以及其吸引眼球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知识理解与思维过程的负担。

结语: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小学语文的情景教学法开展了诸多改革,提高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问题情境,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热情,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探究并创新“情景”教学法,以期赋予小学语文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谢 , 晶 . 新课标引领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创新实践 [J]. 启迪与智慧(下),2024(12):0040-0042

[2] 陈潇 .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策略 [J].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 ,2024(12):0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