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要点解析
关灿铭
开平市公房管理中心 广东省 529300
摘要:本文深入解析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点,特别是在土裂缝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文章首先阐述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包括管理过程、技术措施、组织架构与人员素质协同、动态化响应机制及技术创新要求。接着,详细描述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流程,涉及风险识别矩阵、量化评估模型及分级响应机制。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点,包括管理机制建设、关键技术措施、人员能力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土裂缝专项控制策略。通过这一系列构建与实施步骤,旨在实现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最小化与损失可控化。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要点
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度的提升,安全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工程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土裂缝等特殊地质条件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更为突出。为确保工程安全、降低事故率,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点,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1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基本架构
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作为现代工程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本质是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施工全过程潜在风险要素进行动态识别、科学评估及精准控制,旨在构建预防性管理机制以实现事故率最小化与损失可控化的双重目标。在土裂缝等特殊地质施工场景中,风险识别需重点聚焦地质构造稳定性、支护体系可靠性及水文地质控制有效性三大维度,其中涵盖岩土层渗透系数异常、支护结构位移超标、降水系统效能衰减等12类关键风险源,这些要素的精准把控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基线。体系构建过程中需遵循四大核心准则: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从前期地质勘察到最终竣工验收各阶段均需建立标准化管理流程;强调技术措施、组织架构与人员素质的协同发展,形成三维联动的管理网络;构建动态化响应机制,依托物联网传感器与数据分析平台实现监测预警、决策优化、措施调整的闭环管理;突出技术创新驱动作用,明确要求BIM技术应用、智能监测设备投入等技术要素对体系效能的贡献度不低于40%,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风险预判精度与处置效率。这些原则的确立既体现了现代工程管理的系统思维,又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安全提供了可量化的实施路径[1]。
2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流程
风险识别矩阵的构建需整合地质特征、工艺参数及环境变量三个维度形成立体化分析框架,针对土裂缝施工特有的风险特征,重点监测地下水位单日变幅超过±2m的异常波动现象以及土层渗透系数突破1×10⁻⁴cm/s临界值的风险节点,此类指标的科学界定为后续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型LEC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调整暴露频率参数(土方作业0.8、支护施工1.0)与损失后果系数(以总造价0.5%为基准单位),实现风险等级的精准划分。针对评估结果需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构建包含支护结构补强、土体改良、监测预警等7个模块共32项标准化处置方案的技术策略库,其中土裂缝专项防控技术体系须严格限定注浆加固压力不低于1.5MPa、开挖作业单层深度控制在2m以内、变形监测系统精度误差范围±0.1mm等关键参数,通过技术指标的量化控制确保风险处置措施的有效性。
3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要点
3.1管理机制建设
构建安全管理组织架构需明确项目经理全面统筹协调、安全总监专职监督巡查、基层班组精准执行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岗位责任清单明晰各层级安全管控边界。在此基础上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每周安全检查覆盖率100%的刚性要求,对发现隐患实施数字化跟踪管理,确保整改指令下达、措施落实、效果核验的闭环流程严格控制在24小时内完成。同步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按照工程总人数5%的比例组建专业化应急队伍,配备专用抢险设备并保持95%以上的装备完好率,每季度组织不少于2次的多场景实战演练,确保突发事件响应时间压缩至30分钟内,形成预防、处置、恢复一体化的应急保障网络。
3.2关键技术措施
土裂缝防治技术体系构建需融合预防性控制与修复性处置双重策略。在预防阶段采用管井降水与轻型井点联合排水技术,通过多级降水系统将地下水位稳定控制在开挖面下方1m范围,同时结合预应力锚杆支护体系,其单根抗拔承载力设计值不低于150kN以增强土体整体稳定性。施工过程中布设智能化监测网络,沿施工段每100延米设置3组以上监测断面,实时采集土体位移、应力变化等关键参数。当出现裂缝病害时,立即启动注浆修复工艺,采用42.5级硅酸盐水泥按0.5:1水灰比配制浆液进行渗透加固,同步实施型钢支撑间距加密至原设计值的80%以提升结构刚度,并安装量程不小于50mm的可调节支撑装置进行位移补偿,通过三维应力补偿机制实现结构体系的动态平衡恢复[2]。
3.3人员能力建设
构建人员能力提升体系需推行"3+1"复合型培养机制,通过3天集中式理论教学(涵盖安全规范、风险识别、应急处置等模块)与1天施工现场模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知识转化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岗位胜任力评估模型,对测量员、支护工等关键岗位实施100%持证上岗制度,并配套季度复训考核与绩效挂钩机制。同步推进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每月组织涵盖全站仪放样、锚杆张拉精度控制等6项核心工序的岗位练兵活动,设置操作规范度、工序完成时效、质量合格率三维评分标准,对优胜班组给予安全绩效加分奖励,形成"培训-考核-竞赛"的螺旋式能力提升闭环。
3.4信息化平台建设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程安全管理需依托BIM与GIS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实现地质勘探数据、施工进度模拟、实时监测信息的多源异构数据集成与交互分析,通过空间地理信息映射将隐蔽工程风险可视化呈现。同步搭建智能预警中枢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沉降速率、支护应力等核心参数进行动态阈值分析,当监测值达到预设标准的80%触发黄色预警启动专项巡查,达90%时橙色预警自动推送处置方案至责任人员,突破100%红色预警则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并锁定危险作业面。配套开发移动端协同管理模块,设置隐患扫码上报、AI图像识别、GPS定位标注等功能,实现从问题发现、任务派发(自动匹配最近处置人员)、整改实施到电子验收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每个环节生成时间戳并加密上链存储,确保过程可追溯且人为干预率降低至5%以下,形成"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精准执行"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及应急响应等多个环节。通过明确管理架构、优化构建流程、强化实施要点,特别是在土裂缝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的专项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工程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建超. 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房地产世界, 2024, (19): 86-88.
[2]肖航, 徐森, 曹丹.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创新研究[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08.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