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需求响应式普法:理念创新与实践路径

作者

武丽娜 耿晔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伴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信息技术深刻变革,传统以“供给主导”为特征的普法模式,日益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对法治知识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需求结构。当前普法工作亟待从理念层面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任务驱动”到“需求牵引”的深刻转变。

一、传统普法模式的困境与“ 九五” 普法的时代要求

自 1986 年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法治宣传教育在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政府单向输送为主的普法模式暴露出诸多局限性:

1. 实效性困境。普法内容往往侧重于宏观法治理念和部门法的条文宣讲,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关联度不高,导致“高投入”与“低获得感”并存,公众参与度与认同感有待提升。

2. 供需错配困境。普法供给与群众真实需求之间存在“断层”普法主体习惯于“有什么讲什么”,而非“缺什么补什么”,未能精准回应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差异化法治需求。

3. 方式方法困境。虽然新媒体普法广泛应用,但多数仍停留在将传统宣讲内容简单电子化的层面,形式创新不足,互动性、体验性弱,难以吸引新生代群体。

“九五”普法规划肩负着适应新发展格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引入新理念,探索新模式。“需求响应式普法”正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普法工作进行理念重塑和流程再造的必然选择。

二、“ 需求响应式普法” 的核心内涵与理论逻辑

“需求响应式普法”是指普法主体以公众的法治需求为根本导向,通过建立高效的需求识别、精准的内容生产、灵活的渠道分发和科学的反馈评估机制,实现普法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高效匹配的一种现代化普法模式。

其核心内涵包括:

1.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普法对象视为拥有特定需求的“用户”,尊重其主体地位,工作重心从“管理”转向“服务”,目标是满足需求、解决问题、提升福祉。

2. 供需精准匹配的核心理念。强调“按需普法”“精准普法”它要求普法工作必须深入调研,动态捕捉、分析和研判社会公众的法治需求,并以此决定“普什么”“对谁普”“怎么普”。

3. 双向互动与数据驱动的运行机制。打破单向传输的桎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搭建互动平台,形成“需求征集供给响应效果反馈优化调整”的闭环系统,使普法过程成为一个可持续优化的有机生命体。

其理论逻辑植根于:

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 公共服务的“用户导向”理论。将公共服务视为产品,强调以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为衡量标准。

3.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关注受众的主动性,认为受众是基于特定需求来接触和使用媒介的。

三、构建“ 需求响应式” 普法体系的四维框架

为将理念转化为行动,需从以下四个维度系统构建“需求响应式”普法体系:

(一)建立法治需求的精准识别与动态研判机制

1. 常态化调研机制。综合利用问卷调查、基层走访、座谈会等传

统方式,常态化收集民意。

2.大数据分析机制。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司法公开平台、社交媒体等,建立“法治需求”大数据分析中心,精准分析公众高频咨询的法律问题、热点案件背后的知识盲点、不同群体的关注焦点,实现需求的“数字画像”。

3.“民意直通车”机制。在社区、村镇、企业、学校设立普法信息员,建立快速的需求收集和上报渠道。

(二)优化“按需定制”的普法内容供给体系

1. 内容分层分类。针对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者、农民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定制化的普法“产品包”。如:为企业家提供“合规指引”,为农民工提供“维权手册”,为青少年提供“预防网络沉迷法律指南”。

2. 主题即时响应。围绕社会热点事件、新法新规颁布(如《民法典》适用中的新问题)、特定时间节点(如 3⋅15 消费者权益日),快速生成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解读产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三)创新“互动体验”的普法响应方式与载体

1. 赋能基层“法律明白人”。将“法律明白人”培养成需求响应的重要节点,使其成为身边法律的“解答员”和需求的“收集员”。

2. 推广沉浸式普法。大力发展模拟法庭、法治剧本杀、VR 法治体验馆等互动式、体验式普法项目,让公众在参与中学习。

3. 打造特色普法品牌。支持创作法治微电影、短视频、动漫等高质量新媒体产品,鼓励法官、检察官、律师以案释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四)完善“以效促改”的评估反馈与迭代机制

1. 建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改变以活动场次、材料发放数量为主的评价标准,引入“普法需求满足度”“用户满意度”“法治知识知晓率”“法治行为改变率”等核心指标。

2. 构建闭环反馈系统。通过普法后的回访、线上平台的评价功能等,收集用户对普法内容和形式的反馈意见,并将评估结果反哺至需求识别和内容生产环节,从而实现整个体系的持续优化和迭代升级。

推行“需求响应式普法”,不仅是工作方法的技术性调整,更是普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它要求各级普法工作者真正转变角色,从“传播者”变为“服务者”,从“计划者”变为“响应者”。“法治的根基在人民。”【2】通过构建一个精准识别、高效响应、科学评估的现代化普法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使法治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行为习惯,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 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 [M]. 北京 :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2:14-15[2] 中共中央宣传部 .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 . 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5 年度“ 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研究”课题: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做好九五普法规划研究,(项目课题:LNSFT2025B3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武丽娜(1979),女,汉族,辽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耿晔(1987),女,汉族,辽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