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苏教版新旧教材对比

作者

严晨

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的重要导向。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涉及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其培育需要依托教材这一重要载体。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国内广泛使用的教材版本之一,近年来该教材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修订。对比新旧教材在内容编排、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把握教材改革方向,充分发挥教材在培育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一、内容体系重构:从知识串联到素养整合

旧教材在内容体系构建时,多以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为线索,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种编排方式虽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知识体系,但在核心素养渗透方面相对薄弱,往往将知识学习和素养发展割裂开来。新教材则冲破了单向的知识串联,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对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知识传授和素养发展形成有机整体。以小数的认识为例,旧教材通常先直接给出小数的定义,接着通过例题讲解小数的读写方法以及大小比较,最后布置练习题进行巩固,整个过程侧重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学生虽然可以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但是对小数的产生背景、实际意义等理解较浅显,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新教材则采用情境引入、问题探究、抽象概括、应用拓展的编排思路,在引入环节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呈现商品价格标签如 3.5 元、0.8 元等,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数与整数的不同,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结合“1 角 =1/10 元”,通过换算理解 3.5 元 =3 元 +5/10 元,从而自主发现 0.5 与 5/10 的关联,感知一位小数与分母是 10 的分数的联系;抽象概括环节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小数的本质特征,形成对小数的理性认识;应用拓展环节可以安排学生测量物体长度、记录家庭支出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小数知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素养,通过小数知识学习与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协同发展[1]。

二、教学活动设计转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旧教材的教学活动设计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模仿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且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一般只局限于课堂内解题训练,缺乏开放性和探究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新教材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不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2]。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旧教材通常先给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通过例题演示公式的使用,最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只需记住公式并套用即可,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缺乏深入理解,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被弱化。新教材对此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围绕公式推导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思考能否将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然后给学生提供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学具,让学生分组拼摆,随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最后设计测量红领巾面积、计算三角形菜地面积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更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同时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3]。

结束语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新教材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深刻转变。内容体系的重构使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形成有机整体,教学活动的转型则为学生主动探究、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理解新教材编写的理念,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将培育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教材的修订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未来还需结合教学实践反馈,持续优化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好地契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芮金芳 . 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学建议——以“ 生活中的位置” 主题单元为例 [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11):31- 36+86

[2] 芮金芳 . 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学建议[J]. 教学与管理 ,2024,(29):68- 72.

[3] 范丽. 小学数学新旧教材对比探索——以苏教版教材为例[J].文理导航 ( 下旬 ),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