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视角下非遗心理教具的开发
张诗雨 张天娇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10-20%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课堂注意力分散、情绪调节能力薄弱、社交敏感等现象成为家庭与学校的共性困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明确提出“以美润心”理念,倡导以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为纽带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然而,当前市场实践与政策要求之间存在显著缺口。一方面,“非遗 + 心理”教育产品供给失衡:多数产品或仅聚焦心理功能,缺乏非遗学视角的文化深度;或仅停留于非遗展示,未针对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融入互动干预环节,导致文化传承与心理疗愈沦为“两张皮”。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依赖传统课堂模式,缺乏“可操作、可体验”的载体:心理健康课多以知识讲授、案例分析为主,学生难有机会通过动手创作、情景扮演等方式获得真实情感体验。要真正实现“以美润心”的目标,既需政策层面强化跨学科教师的协同培训与课程开发激励,也需市场主体跳出“功能堆砌”的思维定式,以发展心理学为框架、以非遗文化为内核、以教育设计为工具,打造兼具文化厚度、科学逻辑与实践可行性的心理教育方案。
(二)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本研究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构建“非遗 + 心理学 + 教育学 + 设计学”跨学科融合框架。以非遗学界定文化载体的核心要素,以发展心理学锚定儿童认知与情绪目标,以教育技术学设计游戏化教学路径,以艺术设计学优化用户操作与审美体验,同时丰富布鲁纳表征系统理论在跨学科教具设计中的应用场景,为非遗活化与儿童心理教育的交叉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层面,结合“非遗心育”项目的产品研发、渠道推广经验,梳理跨学科机制如何推动“以美润心”政策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通过非遗学与心理学协同确定“文化载体与心理功能”匹配关系,通过教育学与设计学协同实现“教学场景 + 用户体验”适配,最终为学校、社区、企业开发同类产品提供“多学科分工 + 协同”的操作指南,助力解决儿童心理教育“供给不足”与非遗传承“形式僵化”的双重难题。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且全程贯穿跨学科视角。通过梳理“以美润心”政策概念核心导向、布鲁纳表征系统理论、艺术疗愈理论、非遗技艺传承规范等跨领域文献,搭建“政策要求 + 理论支撑+ 学科协同”的分析框架。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非遗心理教具
需以跨学科视角界定,指以皮影戏、剪纸、年画、漆艺等非遗技艺为文化载体,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游戏化教学理念,通过人性化设计实现“情绪识别、压力释放、价值重构”功能的儿童辅助工具。其核心特征是“跨学科支撑下的双向赋能”。既通过非遗技艺操作传递传统文化,又通过互动体验实现心理疗愈,同时适配儿童教学场景与操作习惯,区别于单纯的非遗工艺品或普通玩具。
(2)跨学科融合
特指本研究中的“四维整合”,且明确各学科的核心角色与协作关系。非遗提供文化载体的核心要素,如皮影剧本需符合技艺规范、剪纸图案需体现文化寓意。发展心理学明确儿童认知与情绪目标,为教具分龄设计提供依据。教育技术学支撑游戏化互动设计,确保教具适配教学场景。艺术设计学保障视觉审美与操作体验,提升儿童使用意愿。四者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围绕“以美润心”目标形成“文化 + 心理 + 教育+ 设计”的协同链条。
(3)以美润心
政策内涵需结合跨学科需求解读,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美育载体,通过审美体验浸润心灵”,其核心目标是培育儿童文化认同缓解心理压力、构建积极价值观,需通过跨学科协作实现。文化认同依赖非遗学界定的优质载体,心理压力缓解依赖心理学设计的疗愈路径,积极价值观构建依赖教育学设计的引导方式,而审美体验则需设计学优化的视觉与操作感受,这与非遗心理教具的跨学科功能定位高度契合。
(二)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理论支撑需服务于跨学科框架构建,主要包括三大核心理论,且明确各理论与学科的对应支撑关系
(1)布鲁纳表征系统理论
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动作性表征- 图像性表征- 符号性表征”三阶段,为跨学科教具的“系列化设计”提供核心框架。动作性阶段需设计“非遗技艺操作 + 肢体互动”,匹配儿童“肢体感知”需求。图像性阶段需设计“非遗图像 + 视觉创作”,匹配儿童“具象认知”需求。符号性阶段需设计“非遗符号 + 文字引导”,匹配儿童“抽象认知”需求,最终确保产品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且各阶段均有明确的跨学科分工。
(2)艺术疗愈理论
手工创作、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可促进情绪表达与压力释放,这一理论为“非遗 + 心理学”的协同提供依据。非遗技艺中的剪纸、皮影制作过程本质是“艺术表达 + 心理投射”的结合,儿童通过裁剪、绘制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象作品,恰好契合“以美润心”的审美疗愈逻辑,且需通过设计学优化创作流程,降低操作难度,确保心理疗愈功能落地。
(3)体验式学习理论
强调“实践 - 反思 - 应用”的闭环,为“教育学 + 设计学”的协同提供支撑。非遗心理教具的“非遗 + 游戏”模式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体现。儿童在“制作教具,反思操作逻辑,应用情绪知识解决问题”中同步完成文化学习与心理成长,而设计学需通过便捷的操作设计,如卡片配对、图案绘制,保障闭环顺畅,符合儿童“做中学”的认知特点。
三、跨学科融合视角下非遗心理教具的开发逻辑
(一)非遗心理教具系列产品
(1)动作性表征阶段(6-8 岁)
聚焦“肢体操作 + 情绪认知”,需“非遗(文化载体) + 心理学(情绪目标)+ 设计学(操作优化)”协同开发“万象·触心”系列。
① “西游心镜”情境情绪贴纸套装
选取《西游记》经典情节为文化载体,如“三打白骨精”对应愤怒、“偷吃人参果”对应开心,确保剪纸图案符合非遗技艺规范。匹配 6-8 岁儿童“具象情绪识别”需求,将情绪与情节强关联。采用易粘贴的贴纸材质,卡片尺寸适配儿童手掌,同时标注情绪关键词。家长可借助情节说明讲解文化知识,进而延伸教育学,实现“肢体操作 + 情绪认知 + 文化传递”的跨学科目标。
② “岁韵情谱”非遗情绪卡牌系统
融合年画技艺,设计灯笼表示开心、梅花表示坚韧等 8 种符合年画寓意的图案卡片。通过“点击配对”强化情绪记忆,成功后播放鼓励音效。设计学层面,采用圆角卡片、高饱和色彩。教育学层面,搭配“情绪小课堂”语音,传递非遗小知识。四学科协同确保产品兼具“文化性+ 心理性 + 操作性 + 教育性”。
(2)图像性表征阶段(8-10 岁)
聚焦“视觉创作+ 情绪表达”,需“非遗(文化符号) + 心理学(情绪释放)+ 教育学(引导逻辑) + 设计学(创作体验)”协同开发“华彩·智绘”系列。
① “六合心语”非遗情境对话桌游
非遗层面,以红色剪纸鞭炮对应愤怒、蓝色年画水波对应平静等非遗图像为情境卡片,底部设“非遗知识窗”。引导儿童结合图像描述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设计六面情绪骰子,搭配“情绪表达话术示例”帮助儿童组织语言。设计学层面,卡片图像与情绪色彩强关联,降低认知难度,使桌游规则简单易懂。
②“漆彩心绪”情绪认知漆艺工坊
提供符合漆艺规范的 DIY 材料,并为儿童讲解色彩浓度与情绪强度之间的关联机制。愤怒情绪可通过滴入浓稠红漆并快速搅拌,形成密集色块与尖锐线条。平静情绪可采用稀释蓝漆缓慢晕染,呈现柔和渐变与舒展纹理。配套《情绪与色彩配比指南》,以光谱图辅助理解色彩混合规律,如“焦虑
蓝+ 灰”,“喜悦
红+ 金”。儿童在滴漆、搅拌、浸扇的过程中,通过触觉反馈与视觉反馈,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漆扇创作可使皮质醇水平下降,显著缓解压力。干燥后的漆扇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儿童可将作品作为情绪日记保存,或通过题字进一步固化情感表达,进一步实现心理疗愈功能。
(3)符号性表征阶段(10-12 岁)
聚焦“文字符号 + 价值构建”,需“非遗(文化符号) + 心理学(价值观引导)+ 教育学(教学逻辑) + 设计学(阅读体验)”协同开发“匠魂·启智”系列。
① “影悟·心旅”非遗皮影剧场
以凌源皮影技艺为载体,剧本改编自《小红帽》,兼顾文化性与熟悉度。设计关键节点决策卡片,如“是否帮助陌生人”。错误选择时的“重试机制”缓解焦虑,正确选择后的星星奖励触发“唤醒善意”结局进行价值观引导。配套“皮影操作 - 情绪分析”课程方案。皮影角色采用卡通化设计,剧本文字简洁易懂。
② “颜谱心传”情绪脸谱成长绘本
以京剧脸谱符号为载体,设计六大情绪对应的脸谱形象,如红脸是喜悦、白脸是焦虑。通过校园故事传递情绪管理知识。穿插“脸谱绘制+ 情绪反思”互动环节与实践引导。设计学层面,采用图文结合形式,色彩明快,符合儿童阅读习惯。跨学科设计让“脸谱符号”成为连接文化与心理的纽带。
(二)功能整合下的跨学科协同与价值实现
围绕“文化传承 - 心理疗愈 - 教育教学”三大核心功能,各学科明确分工且深度协同,实现“一产品多功能”的价值整合。
(1) 文化传承功能
由非遗学主导,心理学、教育学、设计学辅助。非遗学负责确定文化载体,如皮影剧本、剪纸图案。心理学确保文化载体与儿童情绪认知匹配,如“梅花
坚韧”符合儿童理解水平。教育学将文化知识融入教学场景,如“非遗小课堂”语音。设计学通过视觉设计凸显文化元素,如年画色彩搭配。所有产品均配套非遗知识载体,如皮影操作教程,确保文化传递的准确性与易接受性。
(2) 心理疗愈功能
由心理学主导,非遗学、教育学、设计学辅助:心理学设计疗愈路径,如“情绪识别、表达、调节”递进反馈机制和“岁韵情谱”的鼓励音效。非遗学提供“可操作”的文化载体,如剪纸、漆扇创作,为情绪投射提供渠道。教育学设计“情绪反思”环节,如“六合心语”的对话引导。设计学优化操作体验,如“漆彩心绪”的简化绘制流程,降低创作压力。多学科协同让心理疗愈功能通过“非遗操作”自然落地,而非生硬说教。
(3)教育教学功能
由教育学主导,非遗学、心理学、设计学辅助,教育学设计多场景应用方案。家庭端“亲子互动指南”、学校端课程融入方案、社区端“非遗心理工坊”活动。非遗学确保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如课程中的非遗知识。心理学匹配儿童认知阶段,分龄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学优化教学工具适配性,如“六合心语”桌游适配课堂小组活动。通过场景化设计覆盖家校社多场景,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
三、“ 以美润心” 政策的实践落地路径
(一)政策目标与产品功能的精准对接
(1) 美育载体选择
由非遗学与设计学协同,聚焦“可体验的传统文化”。非遗学筛选视觉性强、操作门槛低的非遗技艺如皮影、剪纸、年画,避免纯理论讲授。设计学将非遗元素卡通化、简化,如皮影角色、脸谱形象,确保儿童可操作、爱操作。如“颜谱心传”绘本中的京剧脸谱,既具备审美价值,又允许儿童涂色互动,让传统文化以“可触摸”的形式实现审美浸润,契合政策“以文化为美育载体”的要求。
(2)心理目标对接
由心理学与教育学协同,匹配政策“培育积极心理素养”要求。心理学设计“情绪认知 - 表达 - 调节”递进路径,如“万象·触心”识别情绪、“华彩·智绘”表达情绪、“匠魂·启智”调节情绪。教育学将目标融入教学环节,如课堂中的情绪分析、家庭中的亲子反思。其中“影悟·心旅”的“唤醒善意”结局,直接呼应政策“积极价值观培育的核心要求,且通过皮影操作、课堂应用落地。
(3)受众需求适配
由设计学与心理学协同,遵循政策“儿童为本”理念。设计学采用儿童偏好的饱和色、卡通化形象、便捷操作。心理学确保产品难度匹配儿童认知水平,如 6-8 岁侧重动作操作,10-12 岁侧重符号理解。美术学专业团队全程参与视觉设计,充分体现政策“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
(二)家校社场景的政策覆盖与渗透
构建“线上+ 线下”“校内 + 校外”的渠道矩阵,需教育学与设计学、非遗学、心理学协同,实现“以美润心”政策在多场景的落地覆盖。设计“亲子版材料包”,提供“情绪引导话术”,融入文化互动,优化材料包包装,便于家庭收纳。同时通过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开展主题促销,如清明剪纸情绪卡折扣、中秋玉兔情绪卡牌赠送,确定节日与文化载体的匹配关系,设计节日亲子活动方案,推动政策向家庭场景下沉。同时,主导课程融合,非遗学、心理学、设计学协同适配。将系列教具与心理健康课、语文阅读课、美育课结合,形成跨学科课程体系。如“六合心语”桌游融入心理健康课,学生在游戏中既学习剪纸文化,又练习情绪表达,教具操作体验由设计学保障,有效解决政策落地中“美育形式单一”的问题。
(三)成效反馈与跨学科评估
采用多维度、跨学科数据采集方式。面向儿童,通过心理学问卷了解情绪疗愈效果。面向教师,通过教育学访谈掌握课程适配情况。面向非遗专家,通过非遗学评估表检查文化传承纯度。面向家长,通过设计学反馈表收集操作体验建议。同时线上通过销售后 15 天的问卷,线下每季度开展学校、社区访谈。根据搜集结果进行迭代优化,综合判断“文化传承 + 心理疗愈 + 教育教学”功能的适配性。
四、结论
本文以跨学科融合为核心视角,结合“非遗心育”项目实践,揭示了非遗心理教具的开发逻辑与“以美润心”政策的落地路径。整合文化传承、心理疗愈、教育教学多种功能,实现多学科知识的协同应用。未来,需进一步突破跨学科协作中的机制障碍,为构建“文化自信 + 心理健全”的儿童培养体系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网.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汉绣π”:非遗疗愈心灵,科技焕活文化 [EB/OL].(2025-05-23)[2025-08-10].
[2] 杨钦芬 , 李楠 . 跨学科主题学习:生成动因、本体阐释与实践路向 [J]. 宁波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25,47(3):1-8.3.
[3] 易敏 , 陈纯槿 , 田一 . 家校社协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启示 [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43(18):66-73.
[4] 长江日报 . 非遗汉绣如何与社会疗愈结合?市政协委员黄春萍 的 20 年实践 [EB/OL].(2025-01-07)[2025-08-23].
[5] 易敏. 全球视野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基于12国政策的比较研究 [J].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24,30(3):45-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 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心育”—传统文化赋能下的心理疗愈教具工作室
作者简介:
张诗雨(2003—至今),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与教学;张天娇(2006—至今),女,满族,辽宁丹东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