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内蒙古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师范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践

作者

韩占坤

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引言

20 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锋知识分子先后游学归国,以我国伦常经史为主体,借助西学知识开创了中国现代美育的新纪元。王国维最初提倡美育,这在他 1903 年发表的文章《论教育之宗旨》中体现。蔡元培率先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方针,这于他 1912 年发表的文章《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呈现,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他认为:“国民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为根本。”1 其中体现的反封建、反侵略、反迷信的民主革命精神、民族自救精神与科学精神使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倍受触动。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美育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红色音乐文化等丰富的美育教育资源,整合新时代美育教育的内容、方法与实施路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浸润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美学探究的方式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研究课程问题的一种指导方法,作为对教育问题解释的一种补充方法”2 其中著名的美育教育专家王一川提到,将美育教育课程的学科优势转化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高校通识育人优势,充分利用好本土传统艺术资源,才能将美育教育实现走心,并行稳致远。“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等,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力,包括培养美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力、美的创造性表现和创造力等,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些‘美’,包括了艺术美、自然美、形式美、社会美等一切人生所能接触的到的事。”3 因此说,美育教育即是感知教育,也是美育能力的实践与认知能力。本论文基于内蒙古高校美育教育中的资源问题,提出将红色音乐文化作为资源建设,以具体的实践案例为依托,提出见解与解决路径,以供学界同仁参考借鉴。

(一)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师范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价值

1. 理论价值

(1)美育教育研究的延伸,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美育教育课程教学是教育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近些年,诸多教育学的著作、论文都涉及美育教育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讨,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深化。本教改课题通过“以红色音乐文化育人”的内涵与特征分析构建美育课程资源,尝试探索美育教育教学的主体性问题、动力问题、目标问题和发展路径问题。本项目研究为高校美育教育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理论上的丰富与创新。

(2)深化对“北疆文化”的理解、认知。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心手相牵,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形成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研究、分析如何将内蒙古地域红色音乐文化传播、创新性转化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能够探索兼顾高校“红色音乐文化传承”协同发展路径,形成稳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红色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深化对北疆文化的理解。

2. 实践价值

(1)有利于构建新时代师范院校美育教育创新路径

红色音乐文化中的群众歌咏运动、多声部的管弦乐作品的丰富表现力和曲调的音乐审美特征、歌词所蕴含的革命信息,都彰显了内蒙古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爱党、爱社会主义等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品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与美育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和内在契合性的实践逻辑,以此变革美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建设“课程思政+音乐美育+公共艺术教育”多元联动的教学模式

(2)有助于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的继承、弘扬和传播

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标识的艺术化体现,是革命奋斗历程创造并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形态并存的一种特殊文化资源。将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大学生美育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本身就是在育人铸魂的同时继承、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

(二)内蒙古高校美育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潜在短板

美育教育如何落实到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仅仅通过讲座、论坛、展览、竞赛等形式是不足以达成的。将含蕴思政内容、革命历史、活态文化资源与审美体验的红色音乐文化,打造成以弘扬“北疆文化精神”的美育课程体系,是美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美育教育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美学、审美知识的传授,内蒙古红色音乐文化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审美特征与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音乐学特征,无不蕴含着各民族人民长期革命历史中,所呈现出交流、交往的文化印记,因此,打造红色音乐文化美育课堂的教学改革,也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创新形式。

目前以构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为落脚点的审美教育能力方面,内蒙古高校在理念与行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自信有没有美育意识及审美实践,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大家有这种审美发现美的意识,第二个层面还得有能够发现美的能力才可以。美育的实践探究能力及其资源建设,是目前应该尽快实现的目标。

(三)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师范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内蒙古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突出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为创作基础,以反映内蒙古中国共产党任艰苦奋斗、民族觉醒、民族独立为指向的音乐作品;她不仅承载者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体现着内蒙古中国共产党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音乐发展思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草原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真实艺术写照。内蒙古红色音乐文化中的群众歌咏运动、多声部的管弦乐作品的丰富表现力和曲调的音乐审美特征、歌词所蕴含的革命信息,都显示了家国情怀、爱党、爱社会主义等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品质。内蒙古红色音乐文化经典的音乐学特征必然是美育教育理论研读学术资源,又是以音乐教学涵育大学生审美价值塑造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政资源。

美育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体现在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教育的任何一门学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图书资料、教学工具、环境设施,直至教师个人的仪表、语言、行为等无不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说,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师范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突出课程的属地特色,还要兼顾学习环境与教学过程。

1、以“北疆红色音乐文化”为引领的美育教学理念改革:探索北疆红色音乐文化内涵,将审美思维形成等关键要素与阐释红色音乐作品形成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以及艺术评价、历史反响等紧密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理念、内容美和形式美共同构成‘课程之美’的整体。”5 充分体现“北疆红色音乐文化”的育人功能优势,创新美育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学术视野的专业人才实施教学理念的改革。

2、创建“舞台上的红色美育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以各类音乐专业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舞台艺术实践、教学沙龙与美育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指导,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围绕内蒙古“黄河流域传统民歌”“革命历史”“人与自然和谐”“民族团结”等主题音乐,将涵育美的教育贯穿到一个个经典音乐艺术作品中,共同讲述北疆文化故事。

3、打造“创美、创意、创思”三创融通的人才培养改革:审美修养所包含的“美的标准”、形式美与内容美有机统一、审美思维形成等关键要素无疑蕴含了红色音乐作品形成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以及艺术评价、历史反响等元素。在红色音乐文化涵育审美教育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创造美的思想,实现文化浸润与价值塑造相结合的美育育人模式。

4、探索“知行合一”的增值性评价改革: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结合“我学唱的红色歌曲”“我参加的红色主题文艺演出”“我了解的革命历史人物”“我认知的一段红色革命历史”等为增值评价的观测点,从音乐赏析、参与活动、反思效果到形成学习报告,将美育教育落实到学生审美、思想变化过程中,让增值评价的各个指标点反映学生思想价值的提升。

(三)实践反思

美育教育如何落实到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仅仅通过讲座、论坛、展览、竞赛等形式是不足以达成的。将含蕴思政内容、革命历史、活态文化资源与审美体验的红色音乐文化,打造成以弘扬“北疆文化精神”的美育课程体系,是美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综合美育课程是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为载体,将美育渗透课程之中,以实现美育目标,是学校美育实施的主渠道。”

传统美育教育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美学、审美知识的传授,而以“内蒙古红色民歌教唱与赏析”“音乐中的党史故事”“红色经典影视音乐赏析”“黄河岸边的歌声”四个模块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既有理论研读的教学形式,还辅以“文化沙龙”“讲解式音乐会”等教学组织,体现“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内蒙古红色音乐文化带来的审美体验。

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课堂教育形式。内蒙古红色音乐文化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审美特征与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音乐学特征,无不蕴含着各民族人民长期革命历史中,所呈现出交流、交往的文化印记,因此,打造红色音乐文化美育课堂的教学改革,也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创新形式。

基金项目:包头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内蒙古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师范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践(项目编号:BSJG24Y07);2025年度北疆文化建设理论研究项目:“雅巴干呼格吉木”所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元素的文化记忆与表达研究(项目号:2025ZZA011)。

作者简介:韩占坤,副教授,竹笛主修技巧、器乐合奏(民乐)、中国音乐史等课程教师。

1 蔡元培 . 蔡元培美学文选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137.2 何 茜 . 西 方 课 程 研 究 的 美 学 转 向 [J]. 比 较 教 育 研究 ,2010(12):7-12.

3 赵伶俐 . 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01.

4 戴树英 . 师范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美学 [J]. 福建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4):143-149.

5 刘冬梅 . 论“学科之美”[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34):60-66 岳海玲 . 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 [D]. 成都 :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