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刷新闻”到“读新闻”:用户注意力时长与内容呈现方式的关系

作者

杨海艳

新疆日报社 83000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迭代和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信息传播载体与路径发生了颠覆性变革,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也随之呈现鲜明的“碎片化”特征,“刷新闻”成为日常场景中最普遍的选择,手指滑动屏幕的频率取代了深度阅读的时长,标题党、短视频新闻轻量化内容形态凭借对注意力的快速捕捉能力,也占据了用户信息消费的主要份额。因此,探究用户注意力时长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内容呈现方式对注意力的影响,极为关键,不仅有助于提高当下新闻传播的综合效能,更能为内容生产者构建健康的信息生态提供理论依据。

一、影响用户注意力时长的主要因素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立足于当下数字时代的信息洪流之中,信息供给的保障增长是影响用户注意力时长的主要因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每个人均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分发者,使得每日涌现的新闻资讯数量呈指数级攀升,新闻信息如潮水般涌入用户视野。当用户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筛选有效内容的成本急剧上升,注意力被迫在数条信息之间快速切换,每次停留不仅短暂,而且仓促。同时,为争夺用户的点击与平流,各个平台也往往倾向于标题吸睛、内容轻量化信息,这一“短平快”内容消费模式也不断强化用户的瞬时注意力。

(二)用户自身状态

而在个体自身认知结构层面,也同样在注意力时长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就当下而言,用户对于新闻内容的兴趣程度差异较大,因其自身生活、职业各不相同。对于用户而言,与之契合且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即便信息篇幅较长、逻辑复杂,也能够保持较长注意力。反之,内容与个体需求脱节,即便形式新颖,也难以留住目光。而且,用户的知识储备也决定了用户对内容的理解门槛,专业性较强的深度报告,需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用户方可把握核心逻辑,从而延长注意力。但知识储备不足的用户,则会往往因理解困难而中途放弃。因此,用户自身的状态、需求也是影响用户注意力时长的主要因素。

(三)外部环境影响

外部环境的场景特征与媒介属性,同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着用户的注意力模式,主要由于不同适用场景对注意力的分配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在通勤途中,或者工作间隙的碎片化场景化,用户注意力本就处于分散状态,随时会被忙碌状态打断信息接收,此时更倾向于选择耗时短、易理解的内容,注意力时长自然受到限制。而在安静的居家环境,亦或在专门的阅读时间中,外部干扰减少,用户更有可能进入沉浸式阅读状态,自然注意力时长随之延长,可见外部环境对于个体注意力时长也有着显著影响。

二、

(一)适配性:不同呈现对应不同时长

用户注意力时长与内容呈现方式之间的适配性,其如同钥匙与锁之间的关系,每一种内容形态的设计,本质上均是对特定注意力状态的呼应与匹配。比如,在碎片化的注意力场景中,像用户在通勤途中的短暂控线和工作间隙的片刻放松场景,其能够投入单条信息的时间通常不超过几十秒,以简洁、直观为核心特征的内容呈现方式便展现出极强的适配性。如可采用短视频新闻方式,以十几秒到一分钟的时长为单位,以动态画面和快节奏剪辑的配合,在极短时间内便可完成事件核心信息的传递,无需用户进行复杂的逻辑梳理,这一内容形态可弱化深度分析和背景铺垫,将信息压缩至“一眼能懂”的程度,极为契合短注意力时长用户对效率的极致追求。而用户注意力处于相对集中的时段,像睡前的安静阅读,或者周末的闲暇时光,其注意力时长明显延长,在内容呈现方式方面,便需要随之调整。

(二)吸引力:呈现方式对注意力的激发聚焦于当下信息过载的环境中,用户的大脑早已形成一套高效的“防御机制”,对于千篇一律的标题、刻板的叙事结构会自动产生屏蔽。从这一角度来说,新颖的内容呈现方式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关键。比如,数据可视化新闻将枯燥的传统数字转化为色彩鲜明的动态图表,用户便可直观看到诸如折线图相关动态图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色、变形,或是在点击某一区域便可弹出详细数据,视觉上的新鲜感便会瞬间激活大脑的认知兴趣,促使其停下滑动的手指去探索图表背后的逻辑,使得原本可能被忽视的迎合数据,在内容呈现方式创新引领下,获得更长的注意力停留。亦或进行情感化的呈现手法,比如利用 VR 技术还原新闻现场细节,让用户可以“第一视角”来浏览新闻、感受新闻,注意力便可从“被迫接收”转向为“主动共情”,在情境引领下,即便内容篇幅较长,用户也愿意为情感共鸣支付更多注意力成本。除此之外,呈现方式对于注意力的激发也体现在用户认知结构的精准把控上,持续的高密度信息会使人的注意力产生疲劳,借助巧妙的呈现设计可实现注意力的“张弛有度”。比如,在长篇调查报道中,可穿插短视频采访片段、受访者的手写日记照片,并用不同媒介形式切换来打破文字阅读的单调。在解析相关复杂政策新闻中,也可将其中的核心要义拆解为“一问一答”对话形式,配合漫画图解,让严肃的内容在轻松的氛围中被消化,促使用户在长期维度上始终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三)引导性:注意力对呈现方式的反作用

用户注意力时长的变迁也并非被动接受内容呈现方式的塑造,而是以一种隐性力量,持续引导着内容形态的迭代创新。比如,当用户注意力普遍向某类市场特征倾斜时,内容生产者便会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及时调整呈现方式来适配新的注意力分配模式。当下“刷新闻”成为主流行为便是鲜明个例,用户注意力呈现出“短、散、快”特征,单次停留时间短、在不同内容间切换频繁、对信息获取效率要求高,这种注意力特质直接推动了新闻内容呈现方式的轻量化转型。反之,当用户开始对碎片化信息产生厌倦,主动寻求更具深度内容,注意力时长的“延长化”便会反向催生新的内容形态,近年来,费订阅制的深度专栏、万字长文的专题报道、音频新闻的“慢听”模式重新获得市场青睐便是鲜明个例,背后正是这类用户愿意为有价值的内容投入更长注意力的信号在发挥作用。因此,用户注意力时长与新闻内容呈现方式本质上是处于彼此作用、相互交织的关系,应合理利用这一关系,发挥更为良好的新闻信息传播效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刷新闻”的指尖匆匆,到“读新闻”的凝神专注,其并非是注意力时长的伸缩与内容呈现方式的迭代,而是始终处于数字时代信息场域中的动态对话与调试,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单向裹挟,而是相互塑造的共生。因此,既不必为“刷新闻”的盛行而哀叹深度阅读的式微,也不能简单将“读新闻”奉为圭臬而否定轻量化内容的存在价值,应是注重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与用户的贴合度,并结合用户不同注意力状态打造适合的呈现形式,以此在“刷”与“读”之间找到平衡,让每一份注意力的投入都能获得对等的价值回报。

参考文献:

[1] 刘树栋 , 张可 , 陈旭 . 基于多维度兴趣注意力和用户长短期偏好的新闻推荐 [J]. 中文信息学报 ,2022,36(9):102-111.

[2] 王海艳 , 胡阳 . 基于会话的双层注意力机制新闻推荐方法 [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1(1):99-106.

[3] 武金路 , 崔晓晖 . 基于用户隐式反馈信号和多维度兴趣的新闻推荐算法 [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4,60(12):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