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作者

李庆添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00

一、引言

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其发展影响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综合国力。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机械行业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对从业人员要求提高。然而,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校企合作能结合高校与企业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但实际操作面临合作深度不够等挑战。因此,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意义重大。

二、当前机械类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合作层次较浅,形式单一

多数高校与企业合作停于表面,如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捐赠设备,高校提供短期培训等。这种合作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难深入人才培养核心环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将合作视为社会责任,导致合作难持续。

2.2 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

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慢,教材陈旧,新兴领域知识涵盖不足。部分校企合作课程因企业参与度低,内容与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机械类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但高校实践教学问题多。校内实验室设备老化、数量不足,校外实习基地不完善,学生实习多为参观,动手操作少。且实习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缺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2.4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虽然部分高校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时间保障,效果并不理想。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的比例较低,无法将行业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3.1 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一是成立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代表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二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人才、技术成果转化等方式,使企业在合作中获得实际利益,提高其参与积极性。例如,高校与企业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完善合作保障机制,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期限、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内容,确保合作顺利开展。

3.2 优化基于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重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一是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增加智能制造、自动化控制等新兴课程。二是开发校企合作特色课程,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授课,课程内容结合企业实际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某高校与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企业工程师结合生产线上的实际案例,讲解机器人编程、调试等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模拟项目,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工作。三是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组织企业专家研讨课程内容,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3 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机会。首先,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是关键举措之一。高校应与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投资建设集教学、实训、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中心。通过引入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场景。例如,某高校与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共建了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在该实训中心,学生可以全程参与产品设计、加工、装配等各个环节,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素养。其次,完善校外实习基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应与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直接参与实际生产项目,接受企业工程师的现场指导和一对一辅导,从而深入了解行业现状,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此外,开展校企联合项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项目,通过实际项目的历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打造一支既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实施“教师企业行”计划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研发项目,积累一线的实践经验。为此,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支持,并将挂职经历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考核指标。其次,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是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有效手段。企业工程师可以承担实践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任务,将行业前沿技术和实际工作经验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最后,开展校企师资培训也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参加培训,通过交流教学和实践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通过这些措施,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结论与展望

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无疑是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随着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通过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优化和更新课程体系,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以及打造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协同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实际需求,从而为机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机械类人才,为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辉 , 姚继权 . 校企联盟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0,22(03):237-242.

[2] 赵国光 , 孙伟 , 李爱华 .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23):104-105.

[3] 吕海珠 . 职业院校机械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南方农机 ,2020,51(06):77.

作者简介:李庆添 1983-12,男,汉族,广东江门人,专任教师,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机械类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