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的模式构建与案例分析
周用
重庆市万州区南京小学
随着 “五育并举” 教育方针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实践中,劳动教育常面临家校目标脱节、社会参与度低等挑战:学校精心设计的劳动课,可能因家庭缺乏配合而难以延续;社区丰富的劳动资源,也常因缺乏系统对接而闲置。这种 “各自为战” 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将分散的教育力量凝聚成育人合力,让劳动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拓展到社会。本文立足小学教育阶段的特点,结合具体案例剖析资源库共建、阶梯式任务设计等协同策略,旨在构建一套可操作、能推广的劳动教育协同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劳动精神提供实践范式。
1 家校社共建劳动教育资源库,融合多方素材拓空间
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家校社协同的核心环节。社会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场景与自然生态元素,家庭场景承载着日常起居的生活实践,学校设施则提供了系统化的教学支持,三者的有机融合能形成动态互补的教育生态。这种整合模式深度呼应了杜威 “教育即生活” 的理论内核,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校园与社会的壁垒,让劳动教育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生活场域。学校作为资源整合的枢纽,需要建立科学的筛选机制,既要保留具有教育价值的原生素材,又要通过专业化加工使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1]。
以某小学为例,学校联合社区农场、家长职业联盟及本地手工艺人协会,构建了涵盖 “生产劳动”“生活服务”“传统技艺” 三大模块的劳动教育资源库。社区农场不仅提供 200 平方米的实践基地,还组织农技员录制了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的系列微课程;家长们发挥职业优势,拍摄了消防员装备整理、图书管理员分类上架、糕点师裱花等 46 个职业劳动短视频;学校则整理出校园木工坊工具使用、食堂食材处理等 12 套标准化操作指南。资源库采用 “二维码标签” 管理模式,教师在讲解 “传统面食制作” 时,先播放家长录制的面点师揉面视频,再带领学生使用学校食堂的设备进行实操,课后布置家庭任务,让家长陪同孩子用社区农场收获的小麦粉制作简易馒头。这种资源联动模式,使学生在同一主题下能接触到从原料生产到成品制作的完整劳动链条,去年该校学生的劳动实践参与率提升了 37% 。
2 家校社共设阶梯式劳动任务,衔接学段目标促成长
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理论为阶梯式劳动任务设计提供了核心支撑。该理论强调,教育活动的难度应介于学生现有能力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通过适度挑战激发成长动力。小学阶段学生的肢体协调性、逻辑思维能力随年级呈阶段性跃升,若忽视这种差异,统一设置劳动任务,极易导致低年级学生因难度超限产生畏难情绪,高年级学生因任务简单滋生倦怠感。家校社三方需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纵向递进、横向关联的任务体系:纵向按年级梯度提升任务复杂度,从单纯的动作模仿过渡到自主规划;横向打通家庭、校园、社区场景,使同一能力维度的培养在不同场域得到呼应。这种设计既保持了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又通过场景切换避免任务单调,让学生在 “跳一跳够得着” 的挑战中持续积累劳动经验,逐步形成稳定的劳动素养[2]。
某小学联合社区服务中心与家长理事会,构建了 “基础操作 — 协同合作 — 创新实践” 三级进阶任务框架。低年级聚焦精细动作训练,家庭任务为按颜色分类整理玩具,校园任务是用专用抹布擦拭图书角书架,社区任务为协助管理员给公共区域的植物浇水;中年级侧重流程化劳动,家庭任务升级为按食谱准备早餐食材,校园任务为分组管理班级责任田的灌溉与除草,社区任务是参与小区公共设施的日常巡检并记录问题;高年级则强调创造性劳动,家庭任务为设计家庭节能减排方案,校园任务是策划校园闲置物品置换活动,社区任务为协助组织邻里节的摊位布置。以五年级 “社区邻里节筹备” 任务为例,学校先指导学生绘制活动流程图,家长帮忙联系制作宣传物料的材料商,社区提供活动场地并协调居民参与时间,学生需统筹分工、应对突发状况,任务难度较四年级的社区宣传有明显提升,且与家庭、校园任务形成能力培养的延续性。
结语
家校社协同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教育生态的重构。从共建资源库打破场景壁垒,到设计阶梯式任务衔接学段目标,这些策略既呼应了劳动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本质要求,又契合了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实践证明,当学校的专业引导、家庭的日常浸润与社会的多元滋养形成合力,劳动教育便能超越技能传授的层面,成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让家校社在劳动教育中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真正让劳动成为点亮小学生成长之路的重要底色,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京华 . 家校社协同育人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新样态 [J]. 云南教育 ( 小学教师 ),2024,(Z2):31-32.
[2] 张筱翠.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探索[J]. 华夏教师 ,2024,(19):24-26.DOI:10.16704/j.cnki.hxjs.2024.1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