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整合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作者

孙一桢

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引言:当教育遇见流浪的生命

晨曦微露,草丛角落几只流浪猫轻盈穿梭,成为了孩子们最为牵挂的风景。这些无家可归的小生命,不经意间成了我们劳动教育的最佳契机。《流浪猫安家计划》不仅仅是一次学科整合项目化学习,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知识整合的深刻旅程。在这场跨越学科边界的学习探索中,孩子们的手触摸材料的温度,心感受生命的脉动,思维跨越学科的藩篱,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深度整合。

一、项目概述与实施过程

《流浪猫安家计划》源于一次劳动教育项目主题征集的头脑风暴会上一位女生的提议,她发现小区周边,存在流浪猫增多的现实情况,所以提出为流浪猫建造庇护所的想法。在学校、班级、家长的统筹配合下,在师生的全力准备下,“流浪猫安家计划”项目得以正式落地实施。项目实施历时两个月,分为四个阶段:

问题发现与方案设计阶段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校园流浪猫的数量、活动规律,撰写观察日记;分组讨论猫窝设计需求,绘制初步设计草图;学习测量基础知识,进行场地测量和数据记录。

材料准备与制作阶段

研究不同材料的特性,进行选材比较实验;学习使用安全工具,进行木材切割、组装;分工合作完成猫窝主体结构的制作。

安装调试与改进阶段

进行猫窝的美化装饰,测试防水、防风、保温性能;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改进优化;制作安装说明和使用指南。

总结反思与拓展阶段

举办项目成果展示会,进行总结反思;撰写项目报告,开展爱心宣传活动;探讨后续维护和拓展计划。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全程参与流浪猫窝的设计、测量、制作、装饰和安装工作。教师团队由劳动教育、美术、科学、数学等多学科教师组成,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这一综合性项目。

二、多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

(一)劳动教育与美术的整合

劳动创造美,美滋养劳动。在《流浪猫安家计划》中,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实现了天然整合。

学生首先需要设计猫窝的外观和结构。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绘制了多种设计草图,通过小组讨论和投票选出最佳方案。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希望猫窝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运用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美术知识装饰猫窝外表,使其成为小区和社区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种整合使学生体验到劳动不仅是实用价值的创造,也是审美价值的实现。

(二)劳动教育与科学的结合

科学知识为劳动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在本项目中,科学知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材料科学方面。学生需要研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防水性和耐久性,通过实验比较纸板、木材、塑料等材料的性能,最终选择最适合制作猫窝的材料。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材料选择能力。

二是结构力学方面。在科学教师指导下,学生研究了建筑学中的基础结构原理: 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在屋顶设计中的应用、承重分布与压力测试、抗震抗风结构设计……学生制作了多个结构模型,通过加载测试验证不同结构的稳定性,最终选择最优方案。

三是动物行为学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流浪猫的生活习性,了解猫的喜好和需求,设计出符合猫行为特点的居住空间,如进出口大小、休息区布局等。

这种整合使劳动实践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避免了盲目实践,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劳动教育与数学的整合

数学为劳动提供了精确性和效率保障。在本项目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贯穿始终:

首先是测量与计算。学生需要精确测量材料尺寸,计算所需材料的数量,预估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这一过程巩固了学生的长度、面积、体积等度量概念和计算能力。

其次是几何知识的应用。学生在设计猫窝结构时,需要运用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知识,绘制设计图,计算角度和尺寸,确保各部件能够准确拼接。这种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最后是数据统计与分析。学生需要记录流浪猫的数量、出现频率等数据,分析猫窝使用情况,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分析能力。

数学与劳动的整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是课本上的公式和习题,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交融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本项目本身就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真实性。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社会问题——流浪动物救助,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二是实践性。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测量、切割、组装、装饰,全过程参与猫窝的制作,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和操作技能。

三是综合性。项目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灵活调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

四是社会性。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项目,需要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的契合

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在本项目中,这种联系体现在:

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通过关心和帮助流浪动物,学生学会了尊重生命、关爱弱小,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是强化规则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守安全规范、合理使用工具材料、尊重集体决策,这些都有助于形成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生通过亲身劳动体验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喜悦,理解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

四是培养劳动品质。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会了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

三、项目实施的成效

《流浪猫安家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效,实现了看得见的成长:

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同时提升了沟通协作、项目管理、实践操作等综合能力,通过关爱生命建立了责任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了共情与包容。

教师在项目设计中提升了课程整合能力,在指导过程中发展了观察诊断能力,在反思实践中增强了研究能力。

项目推动了学校课程生态的优化,促进了学科间的交流整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可视化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未来展望与改进策略

基于本次实践的经验和反思,我对未来劳动教育与多学科整合的项目化学习有以下展望和改进思路:

(一)深化跨学科整合设计

未来项目设计应更加注重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有机整合点,避免简单拼凑。

(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

(三)开发系列化项目课程

以《流浪猫安家计划》为起点,开发一系列相互关联、逐步深化的项目课程,形成劳动教育与多学科整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四)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

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与社区、企业、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和资源。

(五)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指导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任务和挑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成功。

结语: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习真实发生

《流浪猫安家计划》项目化学习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往往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最深的学习往往发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孩子们为了一只小猫的未来而倾注心血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测量和制作,更学会了爱和责任;不仅理解了结构和功能,更体验了创造和美;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更发展了思维和能力。这也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样子: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始于兴趣,终于素养;起于劳动,成于全人。

作者简介:孙一桢(1992 年 12 月),女,汉,山东青岛,中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单位:,研究方向:小学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