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探究
陈益
广德市震龙私立小学 242200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注重将中华民族的知识文明和传统文化挖掘和利用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丰富语言教育的资源素材,促使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从中挖掘文化价值,提高文化素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课堂上,把握学生建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运用其中,引发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语文学科知识整合,熏陶、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机,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观念,提高自身修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人类智慧的思想结晶,沉淀了社会历史和历史文明的精髓,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注重的传承历史传统文化,对其传承价值、历史价值进行追溯。学生将会从文字中解读传统文化知识中的内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将认知转化成具体的行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利用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因为了解历史文化学生将会对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豪感,在让更多人们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民族自信心,肩负起振兴民族的使命任务,成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人才[1]。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我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有了更广阔的教育创新空间,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利用语文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刻板、枯燥的课堂模式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化教育变革,利用多媒体信息,将历史文化和语文课本的内容相融合,对知识进行展现,渗透文化教育,展现中国的传统历史。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教材中的古诗《赠刘景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视频展示的形式,还原古诗词当中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感受古诗词中的知识内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了解古诗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的重要位置,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二)诵读经典感悟文化之美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诵读、朗读,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感悟经典文化作品之美,基于对小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素材的支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差异,教师在选择读本时要以贴近学生需求和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阅读素材为主,例如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在诵读中选择《百家姓》《三字经》等读物,而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诵读《增广贤文》《弟子规》,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可以阅读《论语》《老子》等文章。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有感情、有节奏的读出美感,进行文本内容的想象,发展积极的情感,把握文章的韵律。
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朗读示范,要求学生发音清晰,读准字词的读音,并且在恰当的位置进行停顿,注重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调整,感悟语言之美、节奏之美,在学习经典文章阅读的过程当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发展积极的情感。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本内容的意境。在诵读中对传统文化的背景、来历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魅力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水平,发展积极的文化认知,主动地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播和弘扬[2]。
(三)加强课外体验,锻炼语言能力
注重延伸课堂,在课外体验中强化实践力度,利用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加强对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例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加强对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划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例如在端午节前后,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包括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在端午节期间,安排学生阅读与端午节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屈原》《孟姜女》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文学意义,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鼓励学生根据端午节的相关主题进行作文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传说等方面进行创作,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培养文学素养。组织学生进行端午节主题的口头表达和朗诵活动,让学生朗诵经典诗歌或自己创作的诗歌,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此类活动中建立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值得一提的是,该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与端午节相关的家庭活动,完成亲子活动,例如在包粽子、赛龙舟中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和交流。向家长提供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指导,共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四)加强趣味汉字教学
加强趣味汉字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教师可以解读故事讲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选取富有传奇色彩的汉字故事,如“木”“火”“水”等,向学生生动地讲述其中的传说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汉字的形体结构、构造和意义解读,让学生观察汉字的笔画、部首等特征,了解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结合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解读汉字的造字原理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进一步策划体验类的活动,利用课堂时间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汉字文化体验活动,临摹古代碑刻、参观博物馆、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等,感受汉字的美感和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设计各种趣味性的汉字游戏,包括汉字接龙、汉字拼图、成语接龙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意义,进行创意性的汉字作品创作,在汉字画、汉字诗歌等创作中爱上汉字知识和传统文化,借助绘画、书法、诗歌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理解、情感,培养其创造力和审美能力[3]。
结论: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渗透到小学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当中,利用语文学科的载体功能,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理解语文知识,建立科学认知文化认知。主动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新一代的小学生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任务,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田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1.
[2]张敬.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3):88-90.
[3]彭美霞.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