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化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作者

杜海燕

西藏山南琼结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西藏琼结县 856800

引言: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土壤,而群众文化作为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参与的文化形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与源泉。群众文化既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市场需求,又通过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传承文化基因推动产业升级。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明确群众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探索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对激活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一)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群众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为产业提供源头活水。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生活智慧等,构成了文化产业的素材宝库,为文学创作、影视制作、创意设计等提供丰富灵感,是文化产品创新的原生动力。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培育了庞大的文化参与群体,形成了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基础。同时,群众文化所蕴含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赋予文化产品独特的辨识度与感染力,增强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文化产品在市场中更具吸引力。

(二)创新活力的激发源泉

群众文化的多样性与动态性为文化产业创新注入持续活力。群众文化在传承中不断演变,融合时代元素形成新的文化形态,这种鲜活的创造力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创新范本,如民间舞蹈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催生新的表演形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开发出新的文创产品。群众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其参与文化生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实践,通过 “群众创作 + 专业转化” 的模式,能够将分散的民间智慧整合为系统的产业成果,推动文化产业从 “精英创造” 向 “大众参与” 拓展,拓宽创新路径,丰富产品形态。

(三)价值导向的引领力量

群众文化所承载的主流价值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群众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善良等精神内核,与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相契合,通过融入文化产品,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群众文化活动中传递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引导文化产业聚焦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避免过度迎合市场而导致的价值迷失。同时,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形成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导向,倒逼文化产业向高品质、高格调转型,实现正向循环。

二、群众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需求引导机制

群众文化通过塑造文化消费需求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培养了公众的文化消费习惯,使文化消费从 “可有可无”转变为 “生活必需”,扩大了文化市场的容量。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得以显现,如青少年对动漫游戏的热衷、中老年对传统戏曲的喜爱,为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发展提供了精准指引,促使企业针对性开发产品。群众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口碑传播与评价反馈,能够快速反映市场对文化产品的接受度,帮助企业调整创作方向,提高产品与需求的匹配度。

(二)资源转化机制

群众文化资源通过系统化转化成为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通过对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群众文化资源的梳理与提炼,可将其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符号,应用于影视、出版、旅游等产业领域。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人才,经过专业培养可成为文化产业的创作骨干,如民间歌手成长为专业音乐人、业余创作者转型为网络作家,充实产业人才队伍。基层文化设施如文化馆、社区书屋等,通过功能拓展可成为文化产业的线下体验场所,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机衔接。

(三)协同发展机制

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通过协同互动形成发展合力。群众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内容素材与市场基础,文化产业则通过专业化运作提升群众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如将地方民俗活动打造成文旅品牌,既丰富了产业业态,又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政府主导的文化惠民工程为两者协同搭建桥梁,如 “群众文化节 + 产业博览会” 的联动模式,既展示群众文化成果,又为企业提供合作机会。这种协同机制打破了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壁垒,使群众从文化的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传播者,形成 “创作 — 消费 — 再创作” 的良性生态。

三、群众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资源转化不足的问题与对策

群众文化资源向产业成果转化的效率偏低,存在 “有资源无产品”的现象。大量民间文化资源分散在基层,缺乏系统整理与价值评估,难以被产业主体有效利用;转化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或简单复制的问题,损害了群众文化的本真性。对策需建立群众文化资源数据库,对民间艺术、民俗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存档与分类标注,方便企业查询利用;培育专业转化机构,通过 “非遗工坊”“文创实验室” 等载体,实现民间智慧与专业设计的深度融合,推出既有文化内涵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群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创作者与传承人的合法权益。

(二)协同机制不畅的问题与对策

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存在 “各自为战”的现象。政府部门对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管理分属不同体系,政策支持缺乏协同性;产业主体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认为短期回报有限;群众文化组织与企业之间缺乏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合作难以持续。对策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群众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规划,出台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搭建对接平台,如举办群众文化资源推介会、产业合作洽谈会,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鼓励企业以赞助、合作等方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品牌植入、联合创作等形式实现互利共赢,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三)人才支撑薄弱的问题与对策

群众文化领域的创作人才与产业转化人才双重短缺,制约了推动作用的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难以引导群众进行高质量文化创作;既懂群众文化又懂产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导致资源转化与市场对接不畅。对策需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开设创作指导、活动策划等课程,提升群众文化的组织水平与创作质量;在高校增设文化产业与群众文化融合相关专业,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施 “文化能人” 培育计划,发掘民间有潜力的创作者,通过专业培训与项目扶持,推动其向产业领域转型,充实人才队伍。

结束语:

群众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活力激发与价值引领地位,其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路径。当前存在的资源转化不足、协同不畅等问题,可通过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等策略逐步解决。未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力的进一步释放与产业融合的深化,文化产业将更接地气、更具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秀梅 . 群众文化活动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J]. 新传奇 ,2025, (17): 120-122.

[2] 罗丽华 .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研究 [A] 2025 数字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与治理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5: 3.

[3] 韩志亮 . 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J].文化月刊 , 2023, (12):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