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图书资料流通服务模式创新分析

作者

次仁卓嘎

察雅县宗沙乡人民政府 西藏察雅县 854300

引言:

在数字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用户对图书资料的获取方式、服务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图书资料流通服务模式以实体借阅为主,存在服务时空受限、资源共享不足、互动性较弱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用户的需求。推动图书资料流通服务模式创新,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能增强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吸引力,对促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的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图书馆必须主动变革流通服务模式,才能在信息时代保持其核心竞争力。

一、图书资料流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一)服务模式较为单一

当前多数图书馆的流通服务仍以传统的 “借还” 为核心,服务内容局限于图书借阅、归还、续借等基础环节,缺乏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服务。对于学生、科研人员、普通市民等不同类型的用户,未能提供差异化的借阅权限、资源推荐和服务流程,难以满足其特定需求。服务形式较为被动,用户需主动前往图书馆才能获取服务,未能实现 “按需推送”“精准服务”,用户在非开馆时间或远离图书馆时,无法便捷获取图书资料,难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信息需求,降低了服务的便捷性与实效性。

(二)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

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图书资料流通存在壁垒,缺乏有效的协作与联动,导致资源分布不均、重复建设等问题。各图书馆往往各自为政,馆藏资源信息不互通,用户难以知晓其他图书馆的资源情况。馆际互借流程繁琐、周期较长,用户需要填写多张表单、经过多层审批,且借阅周期往往长达数周,跨馆获取资料的难度较大;数字资源的流通受到版权限制与技术壁垒的影响,不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平台互不兼容,用户无法跨平台获取资源,共享范围有限,未能形成 “全域覆盖、高效流通”的资源网络,制约了图书资料的综合利用效益。

(三)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虽然部分图书馆引入了自动化借还设备,但整体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流通平台功能不完善,用户界面设计不合理,在线检索精准度低,难以快速找到所需资源,借阅流程繁琐,需要多次跳转页面才能完成操作,用户体验不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用户需求分析、资源推荐等方面的应用不足,多停留在简单的数据统计层面,未能通过深度分析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难以实现服务的智能化与个性化,技术赋能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无法为用户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

二、图书资料流通服务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

推动实体服务与数字服务深度融合,拓展服务的时空边界,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无缝隙的服务体验。在线上,完善图书馆官网、移动APP 等平台的流通功能,实现图书查询、借阅预约、续借、归还提醒、数字资源获取等 “一站式” 服务,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多数借阅操作;开发虚拟借阅服务,用户可在线阅读电子图书、收听有声资料、查阅数字期刊,满足即时阅读需求,同时提供线上读书会、阅读分享等互动服务,增强用户粘性。在线下,优化实体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设置自助借还区、自助打印复印区、自助消毒区等,提升服务效率,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开展流动服务,通过移动图书馆、社区借阅点、校园借阅角等形式,将图书资料送到用户身边,针对老年群体、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借阅服务,形成 “线上便捷访问、线下体验增强” 的服务格局。

(二)创新资源共享与协作机制

建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打破馆际壁垒,推动图书资料的协同流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一流通服务标准与技术规范,建立统一的馆藏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实现馆藏资源的统一检索、联合借阅,简化馆际互借流程,通过线上申请、物流配送的方式,缩短服务周期,让用户跨馆获取资料更加便捷;构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版权合作、技术共享、购买集团版权等方式,扩大数字图书、期刊、论文等资源的流通范围,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同时,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如与学校、企业、社区、乡村书屋等共建借阅点,共享图书资源和服务设备,拓展流通服务的覆盖领域,让图书资料流通服务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

(三)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服务效能

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借阅记录、检索行为、阅读时长、收藏偏好等数据,挖掘用户的阅读偏好与需求特点,建立用户画像,实现图书资料的精准推荐与个性化服务,为不同用户推送符合其兴趣的资源;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客服系统,为用户提供 24 小时在线咨询、借阅指导、问题解答等服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用户意图,提高服务的准确性和效率;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书架、无人借阅柜、智能盘点机器人等,实现图书定位、自助借还、自动盘点的智能化管理,提升服务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干预,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技术赋能,让流通服务更高效、更精准地对接用户需求,提升用户满意度。

三、图书资料流通服务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与制度支持

制定促进图书资料流通服务创新的政策文件,明确创新方向、目标任务与保障措施,为服务模式创新提供坚实的政策依据。建立健全馆际协作、资源共享的相关制度,规范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资源共享的范围、方式、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流通服务的有序开展。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推动数字资源流通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版权管理机制,平衡好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关系,通过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制度,确保服务创新的合法性,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兼具图书馆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定期培训、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操作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设备,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引进技术研发、数据分析、用户服务、版权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充实创新团队,为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攻克技术难题,优化服务流程。建立激励机制,将创新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在服务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提出服务优化建议,形成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数字化平台建设、智能化设备购置、资源共享系统开发、数字资源采购等项目,改善服务创新的物质基础。完善图书馆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网络带宽与稳定性,升级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为线上服务、数字资源流通提供技术支撑,确保用户能够快速访问线上资源和完成线上操作。同时,优化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布局,打造集借阅、阅读、交流、展览、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服务环境,配备舒适的阅读座椅、便捷的充电设施、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让图书馆成为用户愿意前往的文化空间。

结束语:

图书资料流通服务模式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用户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引入智能化技术,辅以政策支持、人才保障与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流通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未来,图书馆应持续关注用户需求变化与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创新路径,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让图书资料流通服务在推动知识传播、促进全民阅读、建设文化强国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社会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郭智惠 . 浅谈图书馆流通服务水平的提高 [J]. 经济研究导刊 , 2020, (02): 189-190.

[2] 俞丽珍 . 谈图书管理在素质教育中的服务作用 [J]. 科技风 ,2021, (10): 254.

[3] 张哲风. 如何做好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料流通服务工作[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5, (03):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