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高妍 方蓉蓉 堵秋一 安兴
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
前言:
近年来,智慧课堂、AI 教学助手等工具在中小学的应用逐渐普及,但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系统性应用研究仍需深化。本文基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究 AI 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方式,以期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实践借鉴。
一、AI 助力个性化学习指导,精准适配学生需求
(一)智能诊断学情,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AI 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测试、课堂互动等数据,构建个人学习档案,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例如,在文言文学习中,某学生多次在“词类活用”题型中出错,AI 系统可自动标记该知识点,并推送相关微课(如《名词作状语的辨析方法》)、典型例题(如《鸿门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字用法解析)及针对性练习,形成“诊断—推送—巩固”的闭环。
以某高中的“AI 文言文学习系统”为例,系统通过扫描学生的文言文翻译作业,自动识别翻译错误并分类:对“古今异义词”翻译错误的学生,推送古今词义对比表(如“走”在古代意为“跑”,现代意为“行走”);对“特殊句式”理解偏差的学生,生成倒装句、被动句的专项训练题库。教师则可通过系统后台查看班级整体学情,如“宾语前置句”错误率达 60% ,便可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实现“共性问题集体解决,个性问题精准突破”。
(二)动态调整学习进度,适配不同层次学生
高中语文课堂中,同一班级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深度差异较大。AI 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节奏动态调整内容难度与进度。例如,在小说阅读教学中,针对《祝福》的学习,AI 系统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分段解读 + 关键词提示”(如先分析祥林嫂三次丧夫的情节,标注“封建礼教”“麻木”等关键词),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推送拓展任务(如对比祥林嫂与《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悲剧异同,撰写短评)。
某高中的实践显示,在“AI 分层阅读平台”支持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了 35% 。基础层学生通过 AI 的“阶梯式引导”逐步建立阅读信心,如在分析《登高》时,系统先播放杜甫生平动画,再逐句解析“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字内涵;提高层学生则在AI 的启发下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系统自动关联《秋兴八首》中的类似意象,帮助学生联系所学构建知识网络。
二、AI 拓展教学资源与场景,丰富语文学习体验
(一)整合多维资源,构建立体化知识体系
AI 能够将文本、音频、视频、图像等资源进行智能整合,形成跨媒介的学习资源库,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语文知识。例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中,AI 系统不仅提供原文及注释,还关联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历代名家的赏析音频,甚至生成“侍坐讲学”的 3D 场景,让学生跨时空沉浸孔子的课堂,直观感受“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意境。
某高中的“AI语文资源平台”按“主题—文体—作者”构建资源网络: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学生可通过AI 链接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诵视频、苏轼被贬黄州的生平纪录片、“乌台诗案”的历史解析图文,还能对比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相关章节。这种资源整合方式,让学生从“单一文本学习”走向“跨领域探究”,加深对文本的文化内涵理解。
(二)模拟真实情境,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
AI 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可构建仿真场景,让学生“走进”文本中的世界,增强情感共鸣。例如,在《边城》教学中,学生通过VR 设备“置身”湘西茶峒的渡口,看到翠翠在溪边摆渡,听到湘西民歌,感受“湘西世界”的淳朴与诗意;在《沁园春·长沙》学习中,AR 技术将橘子洲头的实景与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画面叠加,学生通过手机扫描课本插图,即可看到动态的秋景与青年毛泽东的形象,理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
某高中在单元教学中,利用 AI 情境模拟技术取得显著效果: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学生佩戴VR 设备“穿越到元末明初的社会,在山神庙旁亲眼目睹当年林冲的反抗;分析《百合花》中通讯员的牺牲情节时,AR 技术还原战争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革命年代的人性光辉。课后调查显示, 82% 的学生认为“通过情境体验,对文本情感的理解更深刻”。[1]
三、AI 创新互动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参与度
(一)智能问答互动,即时解决学习困惑
AI 教学助手可实时回应学生的疑问,成为“24 小时在线的语文老师”。例如,学生在预习《离骚》时,对“纫秋兰以为佩”中的“兰”的象征意义不理解,通过语音询问 AI,系统立即解释“兰在屈原作品中象征高洁的品德”,并举例《九歌》中类似的意象;课堂讨论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红楼梦》中黛玉要葬花”,AI 可快速整理不同学者的观点(如“象征对美好事物的珍惜”“隐喻自身命运”),为讨论提供思路。
高中课堂可以尝试接入海量语文知识库“AI 语文问答系统”,能解答从字音字形到文学常识的各类问题。在一次诗歌鉴赏课上,学生就“‘明月松间照’中的‘照’字能否换成‘落’”展开争论,AI 即时分析两字的表达效果:“‘照’强调月光的明亮与静态,突出山林的清幽;‘落’则带有动态感,可能暗示时间的流逝”,帮助学生深化对炼字艺术的理解。
(三)游戏化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AI 通过设置闯关、竞赛等游戏化元素,让语文学习更具趣味性。例如,在字音字形复习中,AI 设计“汉字迷宫”游戏:学生需要正确写出“羸弱”“羸政”“输赢”的字形才能走出迷宫;在文学常识学习中,“诗词接龙”游戏要求学生根据AI 给出的上句(如“床前明月光”)接出下句,接对得分,答错则由AI 讲解相关知识。
课堂实践显示,将 AI 游戏化设计引入语文课堂后,学生的知识掌握率提升了 25% 。在“成语积累”单元,AI 设计“成语猜猜看”游戏:通过动画展示“云蒸霞蔚”的场景,让学生猜测成语;设置“成语典故大比拼”,学生组队抢答 AI 提出的问题(如“‘不瘟不火’一般用于什么场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知识记忆变得生动有趣。[2]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解决传统教学的痛点提供了新的方案:个性化学习指导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精准化,教学资源与场景的拓展丰富了语文学习的维度,互动模式的创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然而,AI 的应用也需保持理性:技术终究是辅助工具,不能替代教师的人文关怀与价值引导;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要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李芳芳 , 陈志平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整本书阅读教学 --以 ChatGPT 在《乡土中国》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例 [J]. 语文建设 ,2024(1):15-21.
[2] 徐丹 .ChatGPT 赋能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 [J]. 维普期刊 ,202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