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优势培养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周永乐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 110136
引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优势培养的时代价值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问题诊断 - 障碍干预”为核心,形成了“病理化”思维定式,难以有效应对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与此同时,在就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多元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自我认知、发掘内在潜能、实现全面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焦点转向人类的优势、幸福和繁荣,它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心理优势和潜能,通过科学识别和系统培养这些优势品质,能够帮助个体建立积极自我概念、提升心理韧性、增强主观幸福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和实现自我价值。可见,“优势视角”的引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范式。它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干预帮助学生认识、发展和运用自身优势,从而增强心理资本、提升适应能力并促进全面发展。从教育实践角度看,优势培养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它能引导学生将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优势培养教育也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路径,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其主动成长。
1 现状分析:大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现状与当前优势培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从积极心理学中的性格优势与美德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考察当前大学生在六大美德维度上的表现特点,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优势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基于一些现有文献整理的关于我国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24 项性格优势下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和“群体差异性”两大特征。
表1:大学生24 项性格优势的六大美德分类及教育启示

首先,大学生在六大美德维度上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人道维度的均值得分最高(4.21±0.56),而节制维度的均值得分最低(
)。这一分布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儒家思想的长期教化使得友善、爱、感恩等与人道相关的品质得到较好发展;而现代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变化,则导致谦虚、自我规范等节制品质相对薄弱。而在24 项具体优势中,大学生发展最好的前五项分别是:友善(4.45±0.51)、爱 4.32±0.49 )、感恩(4.28±0.53)、希望(4.25±0.55)和团队精神(4.22±0.57);发展相对滞后的五项则是:风趣幽默(3.05±0.71)、宽容(3.12±0.69)、勇敢(3.18±0.67)、创造力(3.21±0.66)和审慎(3.23±0.65)。这种分布特点反映了当前教育环境的某些局限:应试教育倾向抑制了创造力和幽默感的培养;过度保护的家庭教育削弱了勇敢和冒险精神;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影响了宽容和审慎品质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六大美德均对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人道、正义和超越的预测力最强。这些发现为将优势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实证支持。
其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在不同群体间也表现出显著分化。例如,以政治面貌为变量的研究发现,学生党员、团员和群众在六大美德上的均值呈现“梯级下滑”趋势。这种差异在勇气、人道、节制、正义和超越五个维度上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而在智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推测可知,党组织严格的培养考核机制对学生产生了直接而精准的引领作用,结构化、制度化的培养体系对积极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再如,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经济条件越差的学生,在谦虚、自我规范、宽容和审慎等品质上的表现越好,这一发现为针对不同背景学生开展差异化优势培养提供了依据。
1.2 高校优势培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优势培养教育面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化的教育模型和可操作的干预方案;另方面,传统文化观念和教育评价体系仍倾向于关注学生的问题与不足,优势视角尚未真正融入教育实践。如:在理念层面,许多教育者仍缺乏用优势眼光看待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在方法层面,优势培养往往停留在零散活动层面,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方案,缺少针对不同心理维度而设计的差异化策略;在制度层面,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仍以学业成绩为主导,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和评估缺乏制度保障。此外,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其专业能力和工作负荷也制约着优势培养的深入开展,如何通过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优势视角和专业能力,是推动优势培养教育落地的关键。
2 模型探索:大学生优势培养中的递进和强化
积极心理学中的“幸福感五元素理论”、“性格优势与美德理论”以及希望、效能、韧性、乐观四成分“心理资本理论”为大学生优势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科学有效的优势培养过程,一定是一个遵循逐层递进、注重系统强化的过程,故而可以按照“优势识别 - 优势激活 - 优势运用”的三阶段培养模型展开,为教育实践提供一份清晰的操作框架。
2.1 优势识别阶段
本阶段应着重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自身优势。当前,许多大学生对此缺乏清晰认知,特别是在面临挫折时容易忽视内在资源而陷入消极自我评价。高校可通过标准化测评(如VIA-IS)、反思练习(如成功事件回溯)和他人反馈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优势觉察能力。教育者需要创设安全、支持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开放、好奇的态度探索自我,通过开展团体活动,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发现自身独特优势。
2.2 优势激活阶段
本阶段旨在帮助学生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能力。这一阶段强调体验式学习和刻意练习,可以通过设计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运用优势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教育者可以选择“心流理论”为此过程提供指导:当活动挑战与个人技能相匹配时,个体最容易进入全神贯注的“心流”状态,进而促进能力提升。在校园环境中,可具体通过学科竞赛、志愿服务、艺术创作等多种渠道为学生创造优势激活的机会。
2.3 优势运用阶段
本阶段应重点关注优势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迁移与应用。这是优势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将优势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例如一位工科专业学生在识别出自身“热情”、“好奇心”和“洞察力”优势后,主动深入企业、社区等地,开展科普宣传和志愿服务实践,在服务他人中强化这些优势,最终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还会显著增强希望感、效能感和学业表现。这一阶段应特别强调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回顾优势运用经验,学生可以深化自我认知并增强改变的持续性。
3 实践路径:大学生优势培养教育的系统化实施方案
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手段,本文尝试构建了系统化的大学生优势培养教育实施框架,涵盖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心理咨询和环境浸润四个核心维度。这一多维路径旨在将优势视角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通过结构化、科学化的干预方案,帮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实现积极转变。
3.1 课程体系重构:从知识传递到体验建构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优势培养的“主渠道”,需要通过内容重构和方法创新,将优势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认知和行为习惯,形成“基础理论 - 实践训练 - 应用拓展”三级课程结构。在基础课程层面,可开设《积极心理学导论》等通识课程,系统讲解优势理论、品格美德、心流体验等核心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元素增强学习兴趣。而实践课程应成为优势培养的关键环节,建议通过具有高度互动的工作坊形式为学生提供深度体验机会。比如“优势发现工作坊”可帮助学生识别自身核心优势,“抗逆力提升工作坊”则可通过情境模拟增强应对能力。在拓展课程层面,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设计特色内容,实现优势培养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这种差异化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专业背景,又促进了优势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3.2 实践活动设计:从单向输出到互动生成
首先,校园文化浸润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优势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校方可通过组织“积极心理文化节”系列活动,多角度展示和强化优势品质;还可以选择“感恩传递行动”组织学生撰写感谢信、担任志愿服务者,强化人际关系与意义感等。这些活动将抽象的优势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体验,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其次,网络空间赋能是适应数字原住民学习特点的创新举措。可以通过开发“积极心理云平台” ,整合智能测评、微课程和互动社区三大功能,为学生生成个性化优势报告、共享资源,搭建“积极能量墙”“成长互助小组”,鼓励学生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再者,就业指导也将成为优势培养的个重要应用场景。辅导员可运用优势视角理论,通过发掘学生的内在优势因素、外部支持因素和效能因素三大资源,构建三维成长路径,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软着陆”。
3.3 心理咨询升级:从问题干预到优势赋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从问题干预转向优势识别与赋能,形成发展性、预防性的新型服务模式。如采用“优势中心疗法”,在优势识别阶段,可通过“优势清单”“成功事件回溯”等技术,帮助来访学生发现被忽视的内在资源;在目标重构阶段,应将咨询焦点从“消除症状”转向“优势运用”;而在希望建构阶段,则可运用“未来场景想象法”描绘基于优势的理想生活图景,增强改变动力。再者,积极成长团体将为优势培养提供群体动力支持。其结构化设计可包含如下四个阶段:联结阶段通过“优势速配” “积极反馈圈”建立信任氛围;探索阶段运用“生涯彩虹图” “优势雷达图”明确发展方向;实践阶段开展“目标拆解训练” “逆境应对模拟”等任务提升心理资本;整合阶段通过“成长庆典” “未来承诺书”强化积极改变。这种团体干预能同时发挥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双重作用,特别适合发展性问题的预防与促进。
3.4 环境生态优化:从单一干预到系统支持
优势培养的有效性还依赖于整体教育环境的支持与强化。当前大力推进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环境优化的创新实践,通过校领导包联、辅导员入驻、后勤协同、专业教师团队以及学生组织参与等多重机制,构建起网格化、体系化的“全员育人共同体”支持网络,这种社区模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为优势培养提供日常化平台。其次,家校社协同是优势培养的延伸保障。如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可建立一人一策的家校联动就业帮扶档案,推荐参加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补贴和心理辅导,为优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可以通过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实现环境优化的制度保障,将优势发展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建立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这种导向性改革能有效引导师生重视优势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表2:大学生优势培养教育的四位一体实施框架

综上所述,大学生优势培养教育需要课程、活动、咨询和环境四维并举,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干预体系。这一体系以优势识别为基础,以优势激活为关键,以优势运用为目标,通过多元方法和多方协同,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4 结语:优势培养教育在探索与挑战中前行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优势培养教育在高校实践中正逐步受到关注,但其全面推广和深入发展却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积极心理学理论源于西方,在指导教育方法时存在本土化创新的问题,其长效机制的系统构建也亟待解决,而如何进一步加强积极心理学同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何推进对优势发展规律的多维度认识,都将成为未来工作中需要逐一破解的难题。然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优势培养教育代表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从“关注阴影”转向“聚焦光芒” 从“修复破损”转向“培育茁壮” ,这一范式转变将真正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赋能增值。未来需要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持续互动,不断深化和完善优势培养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聂林红 , 卢润 , 郭锦亮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J].才智 ,2024,(20):105-108.
[2] 孙凤舞 .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与培育路径分析 [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3,39(03):45-49.
[3] 单颖 , 郭菊 . 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效性研究 [J]. 皖学院学报 ,2014,30(04):139-141.
作者信息:周永乐(1979.04 ),男,汉族,辽宁省人,讲师,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