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调研数据的高等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研究与实践
王鹏涛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金融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金融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知识,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跨领域整合能力。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发展潜力。
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如课程设置滞后于金融科技发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足等,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因此,基于企业实际需求,探究高职金融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该研究成果可为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完善等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人才,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力争数据全面、结论准确、对策精准。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企业调查问卷》,针对金融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课程设置建议、校企合作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 份,涵盖了证券、保险、基金、投资管理、金融咨询等多个业务领域的企业。二是数据分析法。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计算各选项的比例和频次,梳理企业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为研究结论提供数据支持。三是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关于高职人才培养、金融专业教育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文献,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理论构建和策略提出奠定基础。
二、企业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一)企业对高职金融毕业生的需求程度
调研数据显示, 47.37% 的企业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有“ 一定需求” ,15.79% 的企业有“ 迫切需求” , 21.05% 的企业“ 无需求” 。总体而言,多数企业对高职金融毕业生存在一定需求,说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也需关注 21.05% 的企业无需求的原因,可能与毕业生技能不符合岗位要求有关。
(二)企业期望的专业方向
在专业方向上,企业最期望毕业生掌握证券投资方向( 36.84% ),其次是保险业务方向( 31.58% ),商业银行方向、小额消费信贷方向、其他方向均占 21.05% ,信用卡催收方向占 10.53‰ 。这反映出证券投资和保险业务领域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相对旺盛,高职院校可适当加强这些方向的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
三、企业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一)基础课程重要性认知
《金融学基础》、《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被认为“ 非常重要”和“ 重要” 的合计比例均超过 90% ,说明这三门课程是金融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基石,高职院校需确保教学质量。
(二)专业知识模块需求
企业认为高职金融毕业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中,金融市场( 78.95% )、保险业务理论( 57.89% )、公司金融( 52.63% )、金融风险管理( 47.37% )的提及率较高。其中,金融市场知识的重要性最为突出,这与金融行业的运作核心密切相关。
(三)行业知识重要性及学生掌握情况
仅 5.26% 的企业认为学生对行业知识“ 非常了解” , 36.84% 认为“ 了解” ,而 31.58% 的企业认为“ 一般” , 10.53% 认为“ 非常不了解” ,这表明学生在行业知识方面的掌握存在较大不足,高职院校需加强相关教学和
信息传递。
四、企业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技能的需求
(一)信息技术技能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 网络安全知识” 被认为“ 非常重要” 的比例达57.89% ,凸显了网络安全在金融业务中的关键地位;“ 金融信息系统操作”的合计 78.95% ;“ 金融数据分析软件(如 Python)” 合计 73.69% ,表明金融科技技能已成为企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但认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 非常好” 和“ 好” 的比例仅有 52% , 10.53% 的企业认为“ 差” 。可见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金融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
(二)金融分析工具使用能力
企业最希望毕业生掌握的金融分析工具中,Excel 和金融专业软件(Bloomberg、Wind 等)的提及率最高,其次是数据分析(数据透视表等)、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 等),编程语言。这表明基础办公软件和行业专用软件是毕业生必备的工具技能,高职院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实操教学。
(三)核心业务能力
1.产品与业务流程知识
57.89% 的企业认为金融产品及业务流程知识“ 非常重要” , 31.58% 认为“ 重要” ;在学生掌握程度上, 15.79% 的企业认为“ 非常熟悉” , 42.11% 认为“ 熟悉” , 26.32% 认为“ 一般” , 15.79% 认为“ 不熟悉” 。学生对产品业务知识的掌握基本能满足部分需求,但仍有提升空间。
2.市场分析能力
企业认为市场分析能力“ 非常重要” 和“ 重要” 的合计比例为 94.73% ;而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评价中, 47.37% 的企业认为“ 一般” , 10.53% 认为“ 非常弱” ,表明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亟待加强。
3.沟通协调与营销能力
认为沟通协调能力“ 非常重要” 和“ 重要” 的合计比例为 95% ,营销能力合计比例为 94% 。在学生能力评价上, 47.37% 的企业认为沟通协调能力“ 好” , 31.58% 认为营销能力“ 强” ,但仍有部分学生能力不足,需针对性培养。
五、企业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
(一)职业道德
认为职业道德“ 非常重要” 和“ 重要” 的合计比例为 94.73% ;在学生表现上, 31.58% 的企业认为“ 非常好” , 31.58% 认为“ 好” , 36.84% 认为“ 一般” 。职业道德是金融行业的生命线,高职院校需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
(二)团队合作精神
认为团队合作精神“ 非常重要” 和“ 重要” 的合计比例为 89% ; 31.58% 的企业认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非常好” , 42.11% 认为“ 好” , 26.32% 认为“ 一般” 。金融业务多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六、当前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
从调研数据来看,虽然企业高度重视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但学生在行业知识(如市场动态、法规政策)方面的掌握程度较低,仅有 5.26% 的企业认为学生“ 非常了解” ,反映出课程内容与行业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知识传授未能充分聚焦企业需求。
(二)技能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信息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学生在金融数据分析软件、网络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掌握仍显薄弱。例如,仅 31.58% 的企业认为学生掌握编程语言(如Python 用于金融分析)的能力达到需求,其他如市场分析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不足,这与企业对这些能力的高度重视形成鲜明对比。
(三)职业素养培育力度不足
职业道德、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被企业视为重要甚至非常重要,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仍有提升空间。例如, 36.84% 的企业认为学生职业道德表现 “ 一般” , 36.84% 认为责任心“ 一般” , 26.32% 认为团队合作精神“ 一般” 。这表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可能过于侧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对职业素养的培育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不合理
企业认为高职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应重点加强金融基础知识、金融产品业务、信息技术应用、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操作课程,但当前课程设置可能存在滞后性,未能充分涵盖这些内容。在教学模式上, 89.47% 的企业认可“ 校内理论学习+校外实践锻炼” , 68.42% 认可“ 校内集中学习 + 校外脱产实习” ,但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五)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虽然有约 75% 的企业表示“ 愿意” 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形式包括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企业专家授课等,但目前可能存在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度不高、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七、高职金融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优化策略
(一)构建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内容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需保持教学深度,同时加强金融市场、金融法律法规、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理论等核心知识模块的教学,增加行业前沿知识(如金融科技发展动态、监管政策更新)的课程内容。
2.强化信息技术课程
增设金融数据分析(Python、Excel 高级应用)、金融信息系统操作、网络安全等课程,提升学生的金融科技技能。将金融分析工具的操作纳入必修课程,确保学生熟练掌握。
3.模块化课程设计
根据企业需求的专业方向,设计模块化课程,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培养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例如,证券投资方向可增设证券交易实务、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等课程;保险业务方向可增设保险理赔实务、保险营销等课程。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引入证券交易模拟系统、保险业务模拟软件等,模拟真实金融业务场景,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进行实操训练。例如,通过模拟炒股、保险产品设计与销售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2.深化实施理实一体教学
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案例分析、项目实训等环节。例如,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结合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演练。
3.增加校外实践环节教学
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短期见习、顶岗实习等。根据企业建议,采用“ 校内集中学习+校外脱产实习” 模式,让学生在毕业前有足够的时间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岗位要求。
(三)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1.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
优先招聘具有金融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同时,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或举办专题讲座,分享行业前沿动态和实操经验。
2.加强现有教师的实践培训
建立教师挂职锻炼制度,每年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 3-6 个月的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业务,提升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金融行业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保险代理人等),更新知识结构。
3.提升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通过教学研讨会、教学竞赛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加强教师与学生、企业的沟通能力培养,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四)强化职业素养培育
1.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
在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道德、责任心、团队合作等内容。例如在《金融法律法规》课程中,结合案例强调合规经营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团队项目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开展职业素养专题教育
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企业HR、优秀员工分享职业经验,讲解金融行业的职业规范和素养要求。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3.建立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将职业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从课堂表现、实习表现、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1.共建校企合作平台
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沟通人才培养需求、课程设置、实习安排等事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推行订单式培养
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 “ 订单班” ,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企业可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环节,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提高就业针对性。
3.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学校和企业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签订合作协议,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如安全保障、劳动报酬等)。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补贴等激励,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倪春丽,何美贤,郑彬,丘俏玲,崔聿,肖晓峰.华南区域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调查分析[J].人才培养,2019(32):42-44.
[2] 赵秋涛.高职高专商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7(12):205.
[3] 金婧.数字时代高职金融专业核心素养结构模型与培养路径[J].专业与产业,2022 (17):35-39.
[4] 陈宏艳,徐国基.基于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探析[J].职教论坛,2018(03):57-61.
[5] 李娟,吕宏迪.从结构性调整谈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 (04):115-117.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般项目: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衔接匹配研究,项目编号:2024SJGLX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