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急部门对安全工程风险管理的作用分析

作者

解翔智

太和县应急管理局 阜阳市太和县 236600

引言:

当前,各类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推动安全管理理念向“ 关口前移、源头治理” 深刻转变。应急部门作为核心公共机构,其职能早已超越事后救援,全面融入风险管理全过程。本文旨在系统探讨应急部门如何通过风险识别、评估、控制与沟通四大环节,有效提升安全工程的风险防控水平,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1.理论基础——风险管理流程框架

风险管理流程框架为理解应急部门在安全工程中的职能提供了系统的理论视角。该框架是一个循环递进的连续性过程,其核心涵盖四个有机组成部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以及风险沟通与预警。风险识别是这一过程的起点,其目的在于系统性地发现、确认并描述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的危险源与不确定性因素,为后续工作奠定信息基础。在识别风险之后,需进行风险评估,即通过定性或定量方法综合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与其可能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损失),从而对风险进行分级排序,确定管理的优先层级。继而进入风险控制环节,这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应对阶段,旨在制定并执行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以规避、转移、缓解或接受已评估的风险,最终目标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轻其不利后果[1]。

2.应急部门在风险识别中的作用分析

应急管理部门在安全工程风险管理体系中扮演着风险洞察先锋与信息枢纽的核心角色,其于风险识别环节所发挥的作用是构建整个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石。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初始阶段,核心任务在于系统、全面地发现、确认并描述潜在的危险源与不确定性因素,而应急部门凭借其法定职责、组织架构与技术手段,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这一过程的广度与深度。具体而言,其作用首先体现在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域、高效运转的风险信息收集网络。通过建立并管理全国性的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统计报告制度,应急部门确保了海量风险信息得以自下而上地汇聚;同时,遍布基层社区的灾害信息员、安全网格员队伍充当了“ 哨兵” 角色,进行常态化巡查,将一线发现的隐患苗头即时上报,实现了风险信息的源头捕捉,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 最后一公里” 难题。

更进一步,应急部门主动组织并实施专项的风险排查与检查行动,将被动接收信息与主动出击探查相结合。例如,针对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领域,定期开展“ 四不两直” 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与专家会诊式检查,深入挖掘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及人员操作层面的潜在隐患;另一方面,应急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这类重大工程,全面调查地震、洪水、气象等灾害的致灾因子,承灾体的脆弱性分布以及历史灾害信息,从而彻底摸清区域风险底数,为风险识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权威数据支撑[2]。

3.应急部门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分析

应急管理部门在安全工程风险管理流程中,不仅是风险信息的汇聚中心,更是进行科学研判与决策支持的核心引擎,其在风险评估环节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实现了从海量信息向可操作知识的关键转化。风险评估旨在分析已识别风险的发生概率与潜在后果,并进行分级排序,而应急部门通过制定标准、统筹评估与组织研判,系统性提升了全社会风险治理的科学化与精准化水平。具体而言,应急部门的首要作用在于构建了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体系。通过制定并发布如《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规范》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第三方机构提供了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方法论与工具包,确保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风险的理解、量化和评判建立在同一把“ 尺子” 之上,保障了评估结果的可比性与权威性,避免了因标准不一

而导致的管理混乱。

在此基础上,应急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大规模、区域性的综合风险评估工作,其最具代表性的实践便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及其后续的评估与区划。此项工作并非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在应急部门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整合气象、水利、地质、交通、住建等多部门数据和专业力量,运用构建的标准化模型与方法,对特定区域内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度与脆弱性以及区域整体应急减灾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计算,最终绘制出精准反映风险空间分布规律的“ 风险一张图” 。

4.应急部门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分析

应急管理部门在安全工程风险管理体系中,其角色绝非仅限于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更在于决定性地主导和推动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与落地,将前瞻性的分析研判转化为保障安全的具体行动与坚实屏障。风险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应对环节,旨在通过一系列策略与措施来规避、转移、缓解或接受已识别的风险,而应急部门正是通过法制、监管、工程和资源等多维路径,系统性构筑了全社会应对安全风险的纵深防线。在法制层面,应急部门是法规标准与顶层设计的关键制定者,通过牵头制修订《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各行业领域的安全技术强制性标准,从立法角度设定了风险控制的底线要求和法定责任,为社会各方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通过编制并组织实施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从战略高度布局风险控制的宏观方向与重点工程。在监管执法层面,应急部门扮演着“ 安全卫士” 的强制角色,推行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差异化精准监管策略,对高风险等级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督检查、增加频次并强化要求,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对发现的重大隐患下达整改指令、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甚至责令停产停业,以外部强制力倒逼企业主体落实风险控制的责任,确保风险缓解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5.应急部门在风险沟通与预警中的作用分析

应急管理部门在安全工程风险管理体系中,超越了传统技术性管控的范畴,承担起社会动员者与信息枢纽的关键角色,其在风险沟通与预警环节的作用是连接专业性风险管理与公众感知、社会响应的核心桥梁,直接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最终效能与社会韧性水平。风险沟通与预警并非孤立环节,而是贯穿于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的全过程,旨在实现风险信息的透明、及时、双向流动,并在紧急关头触发行动指令。应急部门的首要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权威、高效、全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通过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贯通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整合广播、电视、短信、新媒体、户外大屏等多种信息通道,确保在风险(如极端天气、地质灾害、事故灾难)达到临界阈值时,能够突破信息孤岛,以最快速度、最广覆盖将预警内容、影响范围、应对建议精准送达至每一个可能受影响的企业与个体,为人员疏散、生产暂停等防护行动赢得宝贵的“ 提前量” ,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或减轻其冲击。

结语:

综上所述,应急部门在安全工程风险管理中扮演着规则制定者、信息中枢、监管执法者与公众引导者的多重角色。其作用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全链条,实现了从事后应对到事前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面对未来复杂风险挑战,应急部门需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与跨部门协同,以持续提升全社会的安全韧性与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开斌. 中国应急管理机构的演进历程:从协调组织到核心机构[J].中国行政管理, 2021, (10): 105-113.

[2] 闪淳昌,薛澜,董泽宇等. 中国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