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作者

宋亚男

德惠市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130316

引言:大单元教学作为当前教育改革重要方向,强调知识结构完整性和学习过程连续性。小学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和人文性特点,需要通过系统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业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等多重功能。然而现有作业设计普遍存在目标模糊、形式单一、评价缺失等问题,制约了教学效果提升。探索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目标,构建作业体系

大单元教学要求作业设计必须建立在清晰目标导向基础之上,形成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作业体系;目标确定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将宏观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学习任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作业设计应当紧紧围绕这些素养要求确保每一项作业都能对应相应素养发展目标。目标设定需要考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特点,既要体现统一性要求又要兼顾差异化需求,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适宜学习路径。

体系构建过程中作业设计应当遵循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将单元内各课时作业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相互关联、递进发展作业序列。基础性作业注重夯实语言文字基本功,通过字词句段等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拓展性作业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多元表达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实践性作业强调知识运用和能力迁移,让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体验语文学习乐趣感受语言文字魅力。这种分层递进作业体系既保证了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又促进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学习过程有机统一。

二、创新方法,丰富作业形式

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创新需要突破传统书面练习局限,构建多维度、多层次作业设计框架。情境化作业设计通过营造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增强学习体验代入感和实用性;体验式作业强调学生主体参与和亲身感受,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学习内容。跨学科融合作业打破学科边界,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数字化技术融入为作业设计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多媒体展示、网络互动等手段丰富作业呈现形式和互动方式。这些创新方法既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兴趣特点又能够有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实现了作业功能从单一巩固向多元发展转变。

以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曹冲称象》为例,传统作业往往局限于生字词抄写和课文朗读,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创新作业设计可以开展智慧解题擂台赛活动,学生分组扮演曹冲、大臣等不同角色通过情景表演再现称象过程,在表演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把握;同时设计创意称重方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科学常识提出除替换法外其他可行称重方案,并通过图画、文字、等多种方式展示设计思路和实施步骤。还可以组织古代智慧故事分享会,学生搜集类似体现古人智慧小故事通过讲述、表演、绘画等形式与同伴分享,在分享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这样设计既保持了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又拓展了学习空间和思维广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完成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体验到语文学习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评价,提升作业效能

作业评价体系优化需要构建多维度、全过程、个性化评价机制,突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局限性。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轨迹和进步幅度,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和成长记录追踪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等方面变化过程,为教学调整和个别指导提供科学依据。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完成复杂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思维方式、合作态度等综合素质,全面评估学习成效。自主评价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客观判断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同伴评价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拓展学生视野和认知范围,在评价他人过程中提升自身评价能力和表达水平。家长参与评价体现了家校合作育人观念,通过家长观察和反馈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中学习表现和发展状况。这种多元评价主体和多样评价方式相结合模式,既保证了评价客观性和全面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和持续发展潜能。

以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田忌赛马》为例,传统评价往往局限于课文朗读水平和字词掌握程度检测,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关注。优化评价设计可以建立智慧思辨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表现。通过设置策略分析师角色扮演任务,观察学生能否准确理解田忌获胜原因,是否能够运用类比思维将这种策略思想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同时建立思维导图展示环节,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故事脉络和人物关系,教师根据图表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设立同伴互评机制,学生相互点评彼此在讨论中观点表达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充分、思考是否深入,在互评过程中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建立家长观察日记,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中运用课文中学到智慧解决生活小问题情况,了解知识迁移和应用效果。这样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全面反映了学生语文学习真实状况,更重要是通过评价过程本身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实现了评价育人功能最大化。

结论: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究表明,科学合理作业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因素。明确目标、构建体系为作业设计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框架支撑,确保作业活动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创新方法、丰富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学习体验和发展路径,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优化评价、提升效能通过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促进了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作业设计完整策略框架。

参考文献

[1] 王志慧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4.

[2] 顾旖婷 . 探究”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J].2024(21):144-146.

[3] 胡顺秀 .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新样态探寻[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