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常态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研究

作者

石向阳

山东航空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0

一、引言

随着 5G 技术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新常态下高校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校园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与扩散速度远超传统舆情,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校园内部,还可能通过网络迅速蔓延至社会层面,对高校的声誉、教学秩序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新常态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新常态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2.1 传播的即时性与裂变式扩散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活跃于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各类网络社交平台,校园内一旦发生热点事件,学生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即时拍摄、上传相关信息。信息借助网络平台的转发、分享功能,以裂变式的速度迅速传播。例如,某高校举办校园文化节,学生在抖音平台发布现场精彩视频,短短数小时内播放量突破百万,吸引了大量校内外关注,话题热度持续攀升。

2.2 主体的年轻化与个性化表达

新常态下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以青年学生为主,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在网络空间中更倾向于以独特、新颖的方式表达观点和情感。在网络舆情讨论中,学生常运用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元素,使舆情内容呈现出鲜明的年轻化和个性化特征。同时,这种个性化表达也容易导致情绪的放大和观点的极端化。

2.3 网络匿名性下的情绪化宣泄

网络的匿名性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部分学生在面对校园问题或社会热点事件时,会在网络上进行情绪化宣泄。由于无需承担现实中的责任,一些学生可能会发表过激言论,甚至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导致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化发展,增加了舆情管理的难度。

三、新常态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滞后

部分高校在校园网络舆情监测方面,仍依赖传统的人工搜索和简单的关键词筛选方式,难以应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与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相比,高校缺乏先进的大数据分析、语义识别等技术手段,无法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潜在的网络舆情风险点,对一些隐蔽性较强的舆情信息容易出现漏报、误报情况。

3.2 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

当校园网络舆情发生时,许多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相关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在舆情处理过程中出现相互推诿、反应迟缓等问题。此外,部分高校在舆情应对时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往往采取被动应对的方式,未能在舆情萌芽阶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和控制。

3.3 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低

目前,新常态下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独立,未能实现有机融合。在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深入分析和引导,没有将网络舆情管理作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未能充分关注网络舆情热点,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和理性思辨能力。

四、新常态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机制优化策略

4.1 构建智能化网络舆情监测体系

第一,引入先进技术设备。新常态下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引入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运用大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 24 小时实时监测。通过对网络信息的自动采集、分析和研判,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二,建立动态预警机制。根据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情感倾向等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模型。当舆情达到相应的预警级别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出预警信息,并提供详细的舆情分析报告,为后续的舆情应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4.2 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

第一,明确职责分工。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宣传、学工、网信、保卫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各部门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制定应急预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明确舆情监测、预警、响应、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学校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

4.3 推进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第一,将网络舆情融入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热点,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网络舆情,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和理性思辨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舆情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熟悉网络舆情管理的专业人才。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网络思政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网络思政工作者积极参与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在舆情引导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第三,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管理部门与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工作联动。通过共同开展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学生思想动态调研等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网络舆情管理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

五、结论

新常态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校园网络舆情形势,新常态下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通过提升网络舆情管理水平,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高校还应密切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机制策略,以适应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海清 , 刘鸿滨 . 高校网络舆情频发领域风险管理研究 [J]. 高校后勤研究 ,2025,(04):65-68.

[2] 李洁 . 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 [J]. 中国高校科技 ,2024,(12):110-111.

[3] 冯 蜀 笑 .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管 理 与 思 政 教 育 协 同 的 对 策 [J]. 学园 ,2024,17(26):85-87.

[4] 陈韵雯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24,(08):167-170.

[5] 余远天 , 黄岳山 .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优化策略 [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9(03):42-45.

作者简介:石向阳(1987.05—),男,新常态下泰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飞行技术、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教学工作。E-mail :shixiangyang2014@163.com

党建研究项目 (BZXYDJ1904) ;科研基金项目(BZXYLG2009)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 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课题(24XH0409);新常态下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SDGJ2023C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