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方法研探究
雅琼
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禾尼乡小学,627550
引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双重挑战:既要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需保证教学效果不降反增。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尊重学生差异性教学模式,为解决此矛盾提供可行路径。探究立足教学实践,从需求分析、方法优化及效果评估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分层教学模式如何支持小学数学教学实现减负增效目标,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同时为相关理论探究贡献实践案例。
一、分析需求,构建框架: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基础设计
分层教学模式实施前全面学情分析成为首要环节,教师需透过日常观察、作业表现等多种途径,全方位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及心理特点。针对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阶段性特征,采用灵活多样评估工具如知识图谱测绘、思维方式问卷等,建立学生认知结构、学习行为模式档案;这些评估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与学习态度等方面差异。通过评估结果聚类分析将学生分为基础巩固型、稳步提升型、拓展深化型等不同类别,每类学生都具备不同学习需求与特点。班级整体分析也不容忽视,需考量班级氛围、师生互动模式等因素,分层设计符合班级整体生态。基于此教师能够制定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学习目标体系,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科学分层框架过程中需处理好统一性与差异性关系。先明确基础知识点与核心能力项确保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关键内容,防止出现知识断层;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纵向与横向重组,设计层级递进式学习任务。纵向上按照认知难度由浅入深排序,横向上依据知识联系度进行整合拓展,以小学数学分数单元为例,可以设置认识分数、分数加减法等不同学习层级;每个层级中又设计不同难度习题满足各层次学生需求。教学资源配置方面需关注适配性与丰富性,为各层次学生准备相应学习材料、练习题库与辅助工具;同时应建立灵活评价体系,设置多元评价标准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实现因材施教与因材评教统一。框架构建还应纳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教学实施情况与学生成长变化适时优化调整教学方案,使分层教学保持活力与适应性。
二、优化方法,调整策略: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路径
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优化须立足学生认知特点与学科本质,课堂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精心设计各层次学习任务与活动。教师应当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设置核心问题引领各层次学生思考;情境创设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多元互动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互助合作。针对基础层学生重点关注基本概念理解与算法掌握,提供直观形象教具支持,采用范例引导法展示解题步骤与思路;中等层学生则注重解题方法拓展与思维训练,采用类比启发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联系;提高层学生着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采用开放探究法设计富有挑战性任务。作业设计应体现层次性,通过必做题保障基础选做题满足个性化需求;课后辅导也应分层实施,基础层学生予以重点指导,中等层学生给予适度点拨,提高层学生提供拓展资源。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对整数乘法掌握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导入环节中创设购物情境某“商店文具打八折,铅笔原价四元二角,现价多少”引发思考激发全班学习兴趣。新授环节基础层学生侧重小数乘法计算规则理解,通过具体实例展示点数位、按整数相乘、补小数点步骤,辅以数轴模型强化直观认识;中等层学生注重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联系思考,引导发现计算规律归纳小数乘法本质;提高层学生则探究小数乘法估算策略与实际应用,如购物折扣快速计算方法。练习环节中设计三级递进任务:基础层完成简单小数乘整数计算题;中等层解决小数乘小数应用题;提高层挑战解决文具店促销方案设计等开放性问题。课堂中教师巡视指导对基础层学生予以算法提示,中等层学生启发思考解题策略,提高层学生鼓励多角度思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评估效果,反馈调整: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动态完善
分层教学评估体系构建需兼顾科学性与全面性,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客观反映教学实效。评估内容应覆盖认知、情感等多个维度,既关注知识掌握情况又重视思维发展水平、问题解决能力与学习态度变化;评估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模式,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多种途径收集评估信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应设置差异化评价标准:基础层学生重点评价基本概念理解与计算能力,以达标为主要目标;中等层学生侧重方法掌握与灵活应用能力评价,鼓励尝试多种解题思路;提高层学生则着眼于创新思维与拓展应用评价,激发探究精神。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圆教学为例,分层评估与动态调整具体实施如下:教师围绕圆周率、圆周长等核心知识点设计多层次评估任务。基础层评估关注圆基本概念理解与公式应用能力,通过口头问答、计算题检测学生对圆周率含义、圆周长与面积公式掌握程度;中等层评估侧重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如通过设计花坛围栏长度计算等情境题考查学生应用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提高层评估则关注创新思维与拓展能力,如设计包含圆元素校园景观项目评价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评估过程中发现基础层学生对圆周率概念模糊,教师随即调整教学策略,增加实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各种圆形物体周长与直径比值,感悟圆周率含义;中等层学生计算正确但缺乏实际意义理解,教师组织情境体验活动如操场跑圈问题强化实际应用;提高层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教师引入圆在艺术、建筑中应用案例,拓展思维视野。
结论:探究通过系统探究分层教学模式支持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方法,构建了完整实施路径。科学分析学生需求并构建合理框架是分层教学基础;优化教学方法并灵活调整策略是实施关键;建立多维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是持续完善保障。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整体规划与细节把控,平衡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此模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实现减负增效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温兴华 , 宋运根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研究 [J]. 教师博览(下旬刊), 2024(2):61-63.
[2] 项莎影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策略研讨 [J]. 学周刊 ,2023(1):109-111.
[3] 萧永洪 .”双减”下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析[J]. 2024.